张志芳
(福建省晋江市灵水中学)
2016年8月31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价值观”被改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提出明确要求,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于初中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历史教科书(部编人教版)及农村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在第16课《三国鼎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实践:
首先,结合课标和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寻找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环节。
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围绕四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建立及统一全国(备注:为了实现主题的完整性,将第17课第一子目整合至此本课)。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实现了全国统一。我充分利用这节课主题和发展脉络,设计了三个培养家国情怀的着重点:(1)通过学习“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东汉末年的国家分裂,了解到军阀混战造成社会经济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认识到和平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性;(2)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学生认识到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是由混战走向相对稳定的过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环境,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得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一重要结论,认识到统一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结合台湾的历史、现状和“十九大”关于祖国统一的报告,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发出“反对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感慨,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适时引导,进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案例一:在导入方面。PPT播放歌曲《曹操》及其歌词,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问题: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在学生得出“战争不断、群雄割据、国家分裂”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用《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继续设问:“我们前面都学了哪些朝代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从夏、商到西周,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再到秦汉,国家再次统一,这期间国家虽出现分裂,但最终都实现了国家统一,所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时尚歌曲和历史事实的结合,通过学生的思考、老师的引导,很好地将家国情怀教育与课本教学实现完美结合。
案例二:在讲述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设计了“你争我辩”环节: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辩论,让思想在碰撞中擦出火花,让火花在交融中汇合,在师生最后的共同探讨、理解、升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教育。
案例三:结合目前国家统一问题,本人增加“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1)台湾与大陆的发展历史,最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历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根据台湾问题的现状,你认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认识到台独势力是阻碍祖国统一的重要因素,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3)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些什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再次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案例四:结合晋江乡土历史,向学生推荐了龙湖施琅纪念馆,这是福建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学生都听过甚至去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踊跃发言,介绍施琅及其统一台湾的丰功伟绩。学生认识到施琅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项漫长、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而历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实践、探究、感悟,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自信、自尊、自强,让他们拥有炽热的爱国之红心、理性的爱国之行为,就一定能让他们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达到家国情怀培育的目的。
徐敏.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尝试[J].教育探索,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