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治豪
(贵州省正安县第一中学)
目前,高中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逐渐发展和完善了化学教育,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以往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元素、化学公式的学习方式,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充分理解课改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化学课堂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课改理论,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本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法和演示法来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改变这一现状具有积极影响。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优化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为了帮助学生在未来高考中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教师会主要讲解教学中的考点和难点,而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进行压缩。被压缩的内容有些可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有些可以培养其探究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是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成绩,实则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一教材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时,就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告诉他们注意的安全事项后,让他们对教材中的四个实验分别操作一遍,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单纯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亲自操作过的实验步骤、结果,将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后,化学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和方法,还要提高他们的化学能力,以培养其生活能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授课时,不仅要教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考点,还要引导学生去学习教材中的一些背景介绍、环境保护等部分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一课时,在第一节科学视野部分介绍了未来金属——钛,在教授这个板块的内容时,许多教师都是让学生课下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我在预习环节,就会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阅读,阅读后,学生需要结合本节所学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来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先要通过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来自主解决问题,当问题依然是“问题”时,便可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涉及学科众多,又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授化学课时,不应囿于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方面做足功课,在进行授课时,不照搬其他学科或老师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出发。目前,教师常用的讲授法、演示法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教学的需求,也无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采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配合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提高他们化学成绩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化学能力和核心素养。
例如,对于人教版教材选修部分的教学,未引起教师的重视,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往往“一笔带过”,对于一些实验操作,也以讲授为主。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化学课堂更有活力。在此背景下,我会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完成分组实验。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准确地把握日常教学方向,通过领会高中化学改革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化学学习能力。
[1]田现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新西部,2010(6).
[2]李冬梅.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J].学苑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