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变文与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

2018-02-26 09:36孟凡玉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孟姜女傩戏曲子

孟凡玉

内容提要:1900年,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敦煌藏经洞封存一千多年的珍贵经卷重见天日,其中关于孟姜女的曲子词、变文陆续被发现。与此同时,远隔千里之外的安徽贵池乡间活态传承了上千年的傩仪、傩戏仍在偏僻的山村不断上演。敦煌曲子、变文以及安徽贵池傩戏中都有关于孟姜女的表演内容,它们在故事情节、歌词内容、唱歌格律、表演方式、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很多地方完全一致。它们不仅是该题材的歌舞、说唱、戏曲艺术在不同历史时空的表现样本,也是跨越时空、联系古今的文化纽带。

2017年12月,笔者主持建设的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展厅建成开馆并举办学术论坛。因工作需要,在准备布展资料和撰写论坛文章过程中,笔者对敦煌卷子中的音乐文学、琵琶谱、舞蹈谱等乐舞资料进行了一些梳理与研究工作。其中,敦煌曲子、变文中的《孟姜女》因为和笔者之前研究的傩戏《孟姜女》关系密切,引起笔者的特别关注。当时,笔者撰写了一篇论文参加论坛宣讲,后几经修改,撰成本文。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深深渗透在民间传说、民间歌曲、曲艺、戏曲等多种传统艺术中,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民间艺术。

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曾说:“孟姜女的故事,论其年代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年,按其地域几乎传遍了中国本部。”据他的考证,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襄公二十三年(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战死,从其妻不受郊吊开始,演化出一系列的传说故事。①

长歌当哭,孟姜女的故事是个悲剧,从一开始就和歌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今民歌中也有很大数量的歌曲咏唱孟姜女。从流传全国各地的“孟姜女调”即可见其流布广泛之一斑。

顾颉刚先生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得出结论:杞梁之妻故事的中心,在战国前是不受郊吊,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西汉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从悲歌演变为崩城,持续到唐代,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开始与秦始皇筑长城联系起来,由哭崩城墙变为哭倒长城,主题从哭夫崩城变为“旷妇怀征夫”。②

1900年,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17窟),使得封存一千多年的大批珍贵经卷重见天日,并引发了海内外的敦煌学研究热潮。

在这批文书中,包含佛教典籍、天文、历法、医学、诗文、辞曲等各种珍贵文献,甚至还有琵琶谱、舞蹈谱等极为珍贵的音乐舞蹈资料。其中,陆续发现有《孟姜女》曲子、变文数首,成为研究《孟姜女》文艺的珍贵资料。

敦煌卷子中的《孟姜女》写本反映出唐代孟姜女故事及相关的歌唱、表演、祭祀等文化信息。本文拟聚焦于敦煌曲子、变文以及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内容,对它们作一些比较研究,探讨其渊源关系。

一、敦煌曲子中的《孟姜女》

敦煌曲子也称敦煌曲子词,是一种歌曲的唱词。“敦煌曲子词,因发现于甘肃敦煌千佛洞石窟而得名。所谓曲子,在唐代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词。词的名称很多,由于它是入乐的,被称为乐府;由于它句子长短不齐,被称为长短句;由于它是乐歌的歌辞,被称为词(即辞);由于它和乐歌是并存并行的,被合称为曲子。”③

在敦煌曲子词中,以下六首《捣练子》唱的是孟姜女的故事。

其一 《拜辞娘》④

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

劝你耶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

图1 敦煌卷子p.3911

其二 《入妻房》⑤

辞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

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其三 《送征衣》⑥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其四 《长城路》⑦

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

图2 敦煌卷子p.2809

图3 敦煌卷子p.3319《送征衣》

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其五 《斥秦王》⑧

孟姜女,陈去梁,生生掬脑小臣王。

神王敢质三边滞,千番万里筑长城。其六 《收骨》⑨

长城下,哭声哀,感俺长城一垛摧。

里半骷髅千万个,十方收骨不空回。

这六首《捣练子》曲子包括辞行、送寒衣、行路、骂秦、哭长城、收骨等主要情节,轮廓完整清晰,是《孟姜女》民歌、戏曲的重要渊源。

图4 敦煌卷子p.3718《收骨》

1925年,刘半农从巴黎抄回敦煌伯希和p.2809中的一首曲辞,命名为《孟姜女小唱》。研究孟姜女传说的顾颉刚以“狂喜”来形容此次发现。⑩事实上,刘半农、顾颉刚二人只得见p.2809孟姜女曲子《捣练子》一半的内容。到了1954年,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补齐了p.2809的整首《捣练子》,又搜集到p.3911、p.3319背两种敦煌写本《捣练子》。1961年,p.3718《曲子名目》被发现。目前已共有10种(10个编号)孟姜女敦煌卷子被发现,大大拓展了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空间。

二、敦煌变文中的《孟姜女》

变文与唐代寺院中的讲唱活动关系密切。学界一般认为“变文大致源出佛教中的唱导”⑪,“变文是僧徒——职业的唱导者宣唱的记录本”⑫。

敦煌变文中的《孟姜女》写本主要有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p.5039,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的斯8466、斯8467(大英图书馆)、俄Дx11018(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p.5019(藏法国国家图书馆)、BD11731(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几种。

p.5039《孟姜女》变文残卷保留内容较多,有非常丰富的信息,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之后对孟姜女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信息量比较大的还有p.5019和BD1173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刘波、林世田在认真比对后,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5019号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1731号残卷进行了缀合:“经过认真的比对,我们发现p.5019号与BD11731号可以缀合。缀合之后,撕裂处原来一分为二的‘晓夜’‘乡’等文字得以清晰呈现。背面图画拼合之后,成为一幅相对完整的变相。”⑬

图5 敦煌卷子BD11731与p.5019《孟姜女》变文缀合⑭

图6 敦煌卷子BD11731与p.5019《孟姜女》变相缀合⑮

刘波、林世田对变文的识读为:

(前缺)万重泣。□(后缺)

秦王远托金河北,筑城本拟防胡贼。砂□(后缺)

烽火急。千军万众殡其身,帝乡父母□(后缺)

莫贺延碛里,汉月停停立。诺直山上(后缺)

被押身终,魂埋塞北。说到燕支山里,胡□(后缺)

风吹金色。食尽人劳,咸言并力。大荒寂寞,(后缺)

颜容憔悴干枯尽,须臾大命皈(归)蒿里。霜沾玉面(后缺)

闺人报道徒相忆,白骨无年还桑井。语里□(后缺)

杞梁处役甚难辛,晓夜悲啼泪难止。□(后缺)

休作倚坐长城,望家乡而大(后缺)

…………

该文还指出:“p.5039首尾俱缺,残存八百徐字。全文起自‘珍重送寒衣’,次叙哭倒长城,随后铺陈寻夫骨与翻截对话及祭奠亡夫等情节。从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看,这段残文应是全文的后半段。p.5019+BD11731残文首先描述筑城的艰辛与苦楚(‘强强台身’‘疮痴秧给如鱼鳞’‘被伤’),随后描写盼望归还家乡的感情,最后以孟姜女的口吻表达了对祀梁的思念与忠贞。综观这段文字的内容,显然是孟姜女‘送寒衣’前铺陈背景之词。可见,这段文字为《孟姜女变文》全文前半段之残片,可与p.5039号前后对照。”⑯

敦煌变文与变相有时会相辅相成、配合使用,在敦煌写卷中,变文与变相有的相间而绘,有的则在经卷正面抄写变文、背两绘有变相。卷子p.5019、BD11731就是如此,文字、图像分别在卷子的正反两面。

通过对画面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孟姜女变相》残图为墨笔所绘,构图简洁,主体为群山之间的一段长城城墙,BD11731(背)位于画卷右侧,绘有四人,其中三人全身显露,分别手持筑城工具,似在筑城劳作,另一人仅露出头部,隐身在城墙之后;p.5019位于画卷左侧,绘有两个人物,身背背篓,似在运送筑城墙的建筑材料。

这一幅变相残图所描绘的内容是役夫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与卷子正面变文所描写的“杞梁处役甚难辛,晓夜悲啼泪难止”的艰辛苦役完全吻合,应是变文说唱表演中可以互相配合使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

在安徽贵池东南一带山区农村每年春节期间上演的傩戏中,《孟姜女》是一个主要的演出剧目。

傩是一种戴着面具歌舞的驱邪祈福仪式,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已经可以见到相关的记载。在周代,傩仪已经纳入国家礼典,有专人负责掌管,并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例如,在《周礼·夏官·方相氏》中有相关记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⑰

我国古代,傩曾经有过相当广泛的分布。据《吕氏春秋·月令》记载,当时一年之中有三次傩仪,分别在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季冬(大傩)时节举行。从天子傩、国傩到大傩,覆盖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季冬的大傩,全民参与,声势浩大。

汉代大傩盛况在《后汉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⑱

120人的大合唱再加上五营骑士、文武百官的助阵,声势一定是非常浩大的。所以汉代张衡《东京赋》有“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的形象描写。

国家制度层面的傩一直延续到宋代,此后,国家制度中的傩不复存在,但在民间仍在延续,直至今天,历经几千年,傩仍然顽强地存活在我国很多乡间村落里。

贵池一带的民间傩舞、傩戏、傩祭等活动就是顽强保留至今的驱傩“活化石”。

贵池一带有傩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确切的文献目前只能追溯到明代。明(1522—1567)《嘉靖池州府志》第二卷“风土”篇“逐疫”条目下记载:

逐疫:凡乡落自十三至十五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瑞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状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⑲

这里有明确记载的傩活动“逐疫”,有锣鼓杂戏,非常热闹。

明末诗人刘城隐居贵池乡间,曾写有数首在贵池乡间观傩的诗作,如作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上元曲》有“七人八谷期尚遥,九陌三衢欢已足”和“高鼻黄须日逐雄,金目文皮猛兽扑”⑳的诗句,作于顺治三年(1646)的《上元即事效徘体》有“面具登场鼗鼓挝,蜡辞傩舞共讴哑”㉑诗句。

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的《姚氏宗谱》“信仰篇”之“傩戏”条中有关于荡里姚傩活动的记载:

每年正月元日、元宵两夜演之。夕有四夜,兵燹后,南、荡减并为二,余有三夜、四夜不等,演时铳爆鼓乐喧阗达旦,元宵清晨更以卤簿导神至青山庙文孝祠,俗谓之朝庙。此俗南边、西华、姚村皆同。㉒

光绪甲申(1885年)重修《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也有关于傩活动的记载:

新年蛋茶相迎,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踹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㉓

这里所记载的时间、形式、内容与如今基本一致。

在规模可观的贵池傩戏中,《孟姜女》是各村落几乎都要演出的一个重要剧目。在有傩戏活动的几十个村庄里,演出《孟姜女》的村落有荡里姚、山里姚、山外姚、殷村姚、楼华姚、毛坦姚、西华姚、刘街上村、刘街下村、岸门刘、凤岭刘、立山刘、前山刘、童村刘、汤村刘、观音阁刘、茶溪汪、双龙汪、缟溪曹、缟溪金、邱村柯、星田潘、元四章、魁山吴、清溪程、碧岩江、楝树檀、岭上舒、水宕胡、西湾舒、杨家畈、上清溪、茶山金等数十个村落。

进入贵池傩戏剧目都是符合儒家正统思想规范的、具有很强的正面社会意义的剧目。据王兆乾先生对贵池44个村落的调查,目前各个家族保留下来的仍能演出剧目仅仅只有《刘文龙》《孟姜女》《宋仁宗不认母》《章文显》《陈州放粮》《和番记》《摇钱记》几种㉔。包括曾经演出今已失传的戏曲在内,贵池傩戏剧目形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的系列:

①“刘家戏”系列:包括《刘文龙》《刘文龙赶考》《和番记》等几种名目,当地称“刘家戏”。

②“范家戏”系列:包括《孟姜女》《寻夫记》《范祀良》《孟姜女送寒衣》等几种名目,当地称“范家戏”。

③“包家戏”系列:包括《陈州放粮》《宋仁宗不认母》《陈州粜米记》《章文显》《摇钱记》《包公犁田》等剧目,当地称“包家戏”。

以演出家族的多寡来看,演《刘文龙》的最多,在已恢复演出的26个村落中,百分之百地演出此剧;其次是《孟姜女》,在已恢复演出的26个村落中,有24个村子演出此剧;再次是“包家戏”系列,在已恢复演出的26个村落中,有15个村子演出此剧。

这三个系列的类型化特征极为明显,《刘文龙》系列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治国平天下主题,兼有宣扬妇德主题,是一个“双主题”复合类型,所以演出的家族最多;《孟姜女》系列是坚贞不屈、忠于丈夫的妇德主题,兼有成神入仙、超度祭祀主题,演出也很多;“包家戏”系列为公案类型忠奸斗争主题,褒奖忠良,鞭挞奸佞,也颇受青睐。毫无疑问,忠、孝、节、义是贵池傩戏的“主旋律”。

笔者现场观看过贵池荡里姚、山里姚、南山刘、岸门刘、凤岭刘、茶溪汪、缟溪曹等多个村落的傩戏《孟姜女》演出,他们总体框架一致,但在唱腔、表演、一些故事细节上各有特色。

2005年春节,笔者在荡里姚考察傩戏。正月十五晚上本来要演出傩戏,但由于对当年夏天央视拍摄纪录片所付酬金分配不满,引发矛盾,村民发生争吵,耽误了演出时间,本来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演《孟姜女》,过去演全本,近年来已经简化成只演选场,当天干脆没演这个剧目。

2006年春节,笔者再次来荡里姚考察,正月十五晚现场观看了《孟姜女》的演出。故事主要情节:书生范杞良被差官抓去修筑万里长城,途中逃脱,官差追赶,范杞良在孟姜女家树上躲藏,孟姜女下池洗澡,被范杞良看到胴体。于是,孟姜女嫁给了范杞良。后来,范杞良还是被抓去修长城。冬天快要到来,孟姜女千里寻夫,为夫送去寒衣。历尽千辛万苦,孟姜女终于到达长城,但范杞良已死。孟姜女哭倒长城,滴血认亲,找到丈夫尸骨。最后,在太白金星的引导下,孟姜女升天成仙。

图7 荡里姚傩戏《孟姜女》官兵抓差㉕

图8 荡里姚傩戏《孟姜女》洗澡结配

荡里姚傩戏《孟姜女》的唱词是齐言体,只有一种句式,字数为六、七、七、七,四句一段结构,首句六个字固定为三加三结构,中间有逗号隔开。

图9 岸门刘傩戏《孟姜女》姑嫂行路

图10 茶溪汪演出中的多位帮唱人员

荡里姚傩戏《孟姜女》的基本唱腔,反复使用,绝大部分唱词都用同一个曲调演唱,称为“傩腔”。

在荡里姚傩戏演出过程中,还有一些穿插在主要唱腔中演唱的民歌小调,他们称之为“歌调”。歌调的使用次数多为仅此一次,不像傩腔那样反复使用,这些曲调有的源于本地民歌,有的取自全国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歌曲原型大多可以在当地民歌或其他地方民歌中找到。

荡里姚在固定位置上穿插固定的民歌曲调,年年如此,并写进剧本,成为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荡里姚穿插演唱的歌调集中在傩戏《孟姜女》中,共有三首,其中的《姑嫂行路》所用的曲调就是流传很广的“孟姜女调”,剧本上标记名称为“凤阳调”:

谱例1 《姑嫂行路》

姚有光 方学庆唱孟凡玉记谱

该唱段出现在《孟姜女》第六场《姑嫂行路》之中,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路上和小姑的对唱。这是一首十二月体的民歌,每一个月唱两段,八句歌词,此为前四句。后四句旋律、字数相同。这首歌是流传极为广泛的民歌《孟姜女》的一个变体。《孟姜女》调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名称又有《春调》《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十二月花名》等。该唱段在该村及贵池各村流传甚广,由于曲调优美、流畅上口,几乎人人都会唱,连不唱傩戏的小孩子也大多会演唱。此调该村多人给我唱过,姚家本2005年唱1=♭B,姚有光接受采访唱1=♭E,2006年实际演出姚有光、方学庆唱1=A,没有固定音高,调高合适即可。

笔者2006年在另外一个村落——山里姚的傩戏《孟姜女》演出现场看到演出中抓夫的官差要求渔、樵、耕、读四个角色唱“小调子”,台词也是即兴的,说“官老爷我一年忙到头闷得慌,唱个小调子给我解解闷”,扮演渔、樵、耕、读的人随意演唱歌曲,山歌、小调、时下的流行歌曲都出现在舞台上。此时的演出内容暂时脱离剧本,由演员现场即兴发挥。而近在咫尺的岸门刘家演出的《孟姜女》则没有这些内容,显得极为严肃。

荡里姚的傩戏《孟姜女》中相应的部分,农夫、樵夫的唱段是写在剧本上的固定内容,表演上也有很多拓展,农夫把农具犁搬上了舞台,模拟赶牛、追牛、拉牛、犁地等动作,樵夫上场模拟上山、磨刀、砍柴、捆柴、背柴、跌倒、起来等动作的大段身段形体动作。樵夫还在舞台上点上纸、放了一小挂鞭炮,据表演者姚有财说是敬土地神的,他说:“上山不打坐,土地不发货。”这里大段的表演,暂时中断故事情节的推进,与绝大多数的铺叙段落相比,这个部分具备了真正的“演”的成分,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图11 荡里姚《孟姜女》中的“农夫”在表演

图12 山里姚《孟姜女》中的“樵夫”在唱流行歌

正月十六早上,荡里姚傩戏还有本年度傩仪式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送寒衣。本来应在正月十五深夜演完《孟姜女》傩戏的时候举行,近年来改为十六日凌晨。他们一路鸣锣,把“寒衣”送到村西的白洋河里。到河心桥面上,放河灯,把蜡烛放在一个小纸船里点燃,然后放入水中,让它顺水漂流。再把五色伞用打火机点燃,村民说这是给孟姜女送去的寒衣。同时,对天空放铳三响,放鞭炮,放烟花,焚香,烧纸马,向河里撒豆驱邪。

图13 荡里姚祭祀放河灯

图14 荡里姚撒豆驱邪

四、敦煌卷子与贵池傩戏《孟姜女》比较

敦煌曲子、变文中的《孟姜女》与贵池傩戏《孟姜女》存在于不同的时间、空间,远隔千里、上下千年,但是,二者却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相同之处有很多。下文试比较分析如下。

1.唱词格式相同

敦煌曲子中的《孟姜女》与贵池傩戏《孟姜女》唱词格式相同,都是《捣练子》曲子体。贵池傩戏《孟姜女》的唱词主要是一种格式,三三、七、七、七,四句一段结构,首句六个字固定为三加三结构,中间有逗号隔开,与敦煌曲子《捣练子》一致。

如第一场《抽丁》 “生唱”:

遭离乱,枉费心,

撞着秦王无道君。

书生听得说此话,

三丁抽一筑长城。

第六场《行路》:

正月到,是新年,处处人家鼓乐喧,

欢喜百年齐快乐,只有姑嫂受熬煎。

元宵夜,看花灯,处处往来人看灯,

过了天川望重九,重九过了社来迎。

二月到,百花开,春暖花香草叶青,

姑嫂路途无快乐,盘山越岭好艰辛。

社又到,燕双飞,来往高粱口衔泥,

正是花朝十五夜,如今路上好孤恓。

整部戏曲念白之外的全部唱词与前述敦煌六首曲子《捣练子》格式完全一致。

图15 南山刘《孟姜女》剧本第一场《抽丁》

2.主要情节框架一致

敦煌六首《捣练子》曲子包括辞行、送寒衣、行路、骂秦、哭长城、收骨等主要情节,包含了后世《孟姜女》故事的主体轮廓,贵池傩戏《孟姜女》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包含上述几个主要的核心情节。贵池各村落傩戏《孟姜女》框架大同小异,细节上各有不同。下面是贵池荡里姚、岸门刘、南山刘三个村落的《孟姜女》场次目录:

(1)荡里姚《孟姜女》场次目录

第一场 捉拿

第二场 许愿

第三场 逃走

第四场 拿范杞良

第五场 做寒衣

第六场 行路

第七场 单行路

第八场 管桥

第九场 遇叔

第十场 问卦

第十一场 点卯

第十二场 叫船

第十三场 斩白蛇

第十四场 结缘

第十五场 指路

第十六场 筑长城

第十七场 倒长城

(2)岸门刘《孟姜女》场次目录

第一场 抽丁

第二场 脱逃

第三场 姜女烧香

第四场 杞良成亲

第五场 拿获

第六场 送寒衣

第七场 过桥

第八场 过六罗山

第九场 算命

第十场 过镇

第十一场 遇虎

第十二场 逢蛇

第十三场 过僧馆

第十 场 金星指路㉖

第十六场 筑长城

第十七场 哭倒长城

第十八场 做新年斋

(3)南山刘《孟姜女》场次目录

第一回 观榜候差

第二回 拿夫丁

第三回 洗澡结配

第四回 分别

第五回 送寒衣

第六回 铁板桥

第七回 过六罗山

第八回 问卦

第九回 扶扬镇搜捡渡湘江

第十回 遇虎

第十一回 过蛇王庙

第十二回 过斋僧馆

第十三回 金星指路

第十四回 寻夫记 团圆

第十五回 锦团圆㉗

第十六回 问社公

尽管以上三个村落的《孟姜女》具体细节各不相同,但具体内容相似,其故事情节的主体框架与敦煌曲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情节一致。

3.不少唱词可以对应

敦煌曲子、变文中的《孟姜女》与贵池傩戏《孟姜女》可以对应的唱词有很多。比如敦煌曲子《送征衣》中“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p.3911、p.2809、p.3319)可以与岸门刘傩戏《孟姜女》唱词“八月到,雁南飞,杞良亲自寄书回。书上不写闲言语,望奴九月送寒衣”以及荡里姚傩戏唱词“天又冷,苦儿郎,浆洗细绢做衣裳。料想无人替奴送,奴家亲送到长城”等互相印证。

敦煌曲子《长城路》中有“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p.3911、p.2809、p.3319)贵池傩戏《孟姜女》尽管各家唱词差异不小,但笔者检视,在多个村落剧本中发现有“过六罗山”唱词,如岸门刘第八场为《过六罗山》,南山刘第七回为《过六罗山》,荡里姚第九场《遇叔》内容与此相近,也有“过六罗山”唱词:“莫愁雨,莫愁霜,逢人便问路何方。寻得哥哥回来日,六罗山上吃茶汤。”在当地,“六”读为“lu”,与“乳”读音相近,笔者认为“六罗山”应是“乳酪山”的音变记写,不同的书面文字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

敦煌曲子《收骨》唱到“长城下,哭声哀,感俺长城一垛摧。里半骷髅千万个,十方收骨不空回。”(p.3718背)在敦煌变文p.5039《孟姜女》残卷中,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有滴血认骨的场景:

哭之已毕,心神哀失。懊恼其夫,掩从亡没。叹此贞心,更加愤郁。骷髅无数,死人非一。骸骨纵横,凭何取实?咬指取血,洒长城已表单心,选取夫骨。

姜女哭道何取此,玉貌散在黄沙里。

为言坟陇有标题,壤壤骷髅若个是?

呜呼哀哉难简择,见即令人愁思起。

一一捻取自看之,咬指取血从头试。

若是儿夫血入骨,不是杞良血相离。

果报认得却回还,幸愿不须相惟弃。

大哭咽喉声已闭,双眼长流泪难止。

黄天忽尔逆人情,贱妾同向长城死。

三进三退,或悲或恨,鸟兽齐鸣,冤魂□□,□□□□。点血即肖,登时渗尽。筋脉骨节,三百余分,不少一支。

图16 敦煌卷子p.5039《孟姜女》变文中的“滴血认骨”

这一段散文、韵文相间,显然是用有说有唱的方式在表演,铺陈、渲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贵池傩戏《孟姜女》也有同样的情节和相似的唱词,荡里姚、南山刘、岸门刘等很多村落的傩戏《孟姜女》在哭倒长城之后,都有滴血认骨的唱段。如岸门刘的《孟姜女》剧本:

星白:你丈夫死没多时,你咬破指头滴血而寻,若是你丈夫,滴血入骨,若不是你丈夫,滴血不入骨,你自寻罢。

旦唱:

深深拜,拜星官,

谢你真心说与寻。

寻得范郎枯骨见,

黄沙盖面不忘恩。

咬破指,到东门,

东门枯骨乱纷纷。

只见枯骨堆成岭,

如何不见范郎身。

咬破指,到南门,

南门枯骨乱纷纷。

十个指头都咬破,

今朝得见范郎身。

包了骨,到水边,

不想今朝两下分。

望你不在阴司府,

三魂七魄上青天。

抛下水,断肝肠,

一对鸳鸯水中分。

前边便是孟姜女,

后面便是范郎身。

风飘飘,雨凄凄,

范郎生魂随我归。

防胡城墙都筑起,

人人个个放回归。

图17 岸门刘傩戏《孟姜女》唱本中的“滴血认骨”

这一段同样感情浓烈,感人落泪。相比之下,许多字句、词汇都是相通的。

4.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形式

敦煌变文和贵池傩戏《孟姜女》都“讲唱+表演”,散文、韵文相间,讲唱结合;敦煌变文有散文,有韵文,曲子词p.3911还有清晰的标注:“孟曲子 捣练子 平”。“平”即平调,是演唱的曲调标志。

贵池傩戏也是这样,散文处标注“白”,韵文处标注“唱”。贵池傩戏还有表演,敦煌变文、曲子词包含唱、念形式,也是表演艺术。

5.都具有超度孤魂的祭祀功能

“孟姜女”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一方面在于它以情感人,从内容来看,孟姜女忠于爱情,不惧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寻夫送衣,情真意切;哭倒长城,感天动地,其刚烈以命赴死,表达了爱的执着和坚贞。这无疑是和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美德的要求高度吻合。

另一方面,同样非常重要,就是《孟姜女》被纳入了祭祀范畴,作为一种仪式歌曲或者仪式戏剧,被用来祭祀、超度以“范杞良”为代表的在劳役、兵役等活动中横死的孤魂野鬼,从而被赋予了驱邪逐疫、造福乡里的文化功能。

贵池傩戏《孟姜女》是作为超度仪式而存在的。《孟姜女》是以“驱邪逐疫”为目的的傩戏的组成部分,表演过程中,还要穿插和尚做斋(当地称“新年斋”)、送寒衣(送神鬼至村外河流、“水口”)等的驱邪、超度仪式。荡里姚每年正月十五搬演《孟姜女》,演出结束后专为孟姜女、范杞良举行“送寒衣”仪式,有放河灯、撒豆、焚烧五色伞等仪式,称为“送寒衣”。焚烧五色伞送给孟姜女、范杞良代替寒衣“御寒”;放河灯、撒豆具有明显的驱邪、送神鬼含义。

据王兆乾先生研究,安徽贵池刘街乡南山刘的傩戏《孟姜女》演至孟姜“过湘江”一出时,要到村落附近的白洋河边举行送孟姜女过江仪式。众人悄声熄火,来到河边后,燃起灯笼火把,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将燃有灯烛和设有孟姜女牌位的纸船,放入河中,送其漂流远去。㉘这里的仪式有牌位、纸船、河灯等,超度亡灵、祭祀殇亡的意味清晰。王兆乾先生认为傩戏《孟姜女》是追荐亡灵、祭祀殇亡的仪式戏剧。他指出:“为什么年年都要演《孟姜女》呢?……因孟姜女哭倒象征古神话中众鬼所羁押的桃山——‘长城’,使殇鬼得以还乡,故孟姜女被视为殇者的解救神。演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能安抚无所归依的殇鬼,使他们回归故里。”㉙

笔者在考察中也了解到,荡里姚村前几年曾经中断了傩戏《孟姜女》的演出,原因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认为《孟姜女》是悲剧,哭哭啼啼,不宜在春节期间演出。后来,该老者去世,村里又恢复了《孟姜女》演出。我问他为什么又恢复悲剧《孟姜女》演出?他说:孟姜女成神了,不是悲剧!

这里,村民所说的“成神了”,实际含义就是孟姜女成了可以超度孤魂野鬼、驱邪逐疫、安抚乡里的神灵。

在湖南许多地方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了愿心。”在所演的孟姜女戏剧中,则有这样的唱词:“冬月修书来相请,腊月迎接姜女神。姜女坐在华山洞,毫光闪闪好惊人。世上君子求良缘,迎接姜女到来临。今日求了这堂神,家也发来人也兴。老者添福又添寿,少者健壮得长青。”㉚

至于敦煌变文、曲子词《孟姜女》的祭祀意义,多位专家有过论述,如:“在敦煌变文、曲子词等俗文学写本中,孟姜女不仅是杞梁之妻,同时也是众多无祀亡魂的司祭者。敦煌伯希和5039号残卷变文中,长城下众髑髅与孟姜女的对话,既承接了自庄子以来的髑髅文学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招魂祭祀、安抚孤魂的信仰习俗;变文末尾,孟姜女宣读了一篇具有通用文书性质的祭文,以酒食祭飨孤魂。”“敦煌孟姜女变文是从招魂仪式向祭祀演剧进化的一种中间形态。孟姜女的祭司身份在乡村祭祀演剧中至今尚有遗存。”㉛

p.5039《孟姜女变文》在孟姜女滴血认取夫骨之后,有一个“髑髅问答”的环节:

更有数个髑髅,无人搬运,姜女悲啼,向前借问:如许髑髅,佳(家)俱何郡?因取夫回,为君传信。君若有神,儿当接引。髑髅既蒙问事意,已得传言达故里,魂灵答应杞梁妻:我等并是名家子,被秦差充筑城卒,辛苦不襟(禁)俱殁死。铺尸野外断知闻,春冬镇卧黄沙里。为报闺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

下面还有“领纳鬼词”通用祭文:

叩 头□□□□□,□□□□□□□。□骨今岁无人取,不免□□□□□。□□□□更加凄,领纳鬼词答□□。□□□,自将背负,懊恼其……文祭曰:

“厶年厶月厶日……庶修之奠,敬祭……行俱备,文通七篇。昔存之日,名振飨于家邦,上下无嫌,刚柔得所。起为差充兵卒,远筑长城,吃苦不襟,魂魄皈于蒿里。预若红花标落,长无□萼之晖。延白雪以词天,气有还云之路。呜呼,贱妾谨馔单杯,疏兰尊于玉席,增歆飨已金杯。惟魂有神,应时纳受。”

祭之已了,角束夫骨,自将背负,□□□□来(下缺)

其中,“厶年厶月厶日”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填入的一种通用格式,也是目前仍可见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通用祭文样式。

“为报闺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招魂祭祀,直接点出了孟姜女变文祭祀目的。归根结底,祭祀、安抚、镇压、驱赶孤魂野鬼,是敦煌变文、曲子,以及民歌、戏曲《孟姜女》共同的文化内核,也是《孟姜女》题材的民间传说、民歌、戏曲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始动力。

图18 敦煌卷子p.5039《孟姜女》变文中的“骷髅问答”及“领纳鬼词”

结 语

从上文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敦煌曲子、变文以及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是该题材的歌舞、说唱艺术在不同历史时空的表现样本,也是跨越时空、联系古今的文化纽带。贵池傩戏《孟姜女》是敦煌曲子、变文《孟姜女》的历史遗存,是在继承敦煌曲子、变文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衍化而成的民间艺术,是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此外,贵池傩戏中众多村落的回回舞刀、回回舞方、回回舞狮、回回唱喜曲、回回饮酒等被当地人称为“舞回子”“胡饮酒”的歌舞表演,也隐约透露出贵池傩戏与丝绸之路歌舞艺术、西域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我国,民歌《孟姜女》被誉为第一大民歌歌系,流传范围极为广泛,“该歌系在地域范围上覆盖19个省、60个市及101个区县,同时还涉及山歌、小调、风俗歌、礼仪歌、叙事歌等多种体裁。”㉜同样,在中国传统戏曲领域,搬演《孟姜女》故事的民间戏曲也比比皆是。比如,安徽贵池傩戏流传的区域,大多数村子演《孟姜女》傩戏,江西广昌一带还有专门搬演傩戏《孟姜女》的“孟戏”,江苏的僮子戏中也有孟姜女下界的招魂戏,湖南多地有《孟姜女》还愿的仪式戏剧,浙江绍兴有搬演孟姜女戏超度亡灵的道士“孟姜班”,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民歌《孟姜女调》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影响深远,据专家研究,越剧女腔的基本调也是《孟姜女调》的变体。㉝;

毫无疑问,如此广泛、普遍的大范围流传,一定有其十分深刻的原因。可以说,从深层文化内涵来看,《孟姜女》民歌、戏曲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包含着安抚乡里、驱邪祈福的文化功能。这一点应该是《孟姜女》题材的各种艺术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的深层文化动因。

注释:

①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载《歌谣周刊》第69号;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4,第3页。

②同①。

③孙其芳:《敦煌曲子词概述》,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74页。

④伯希和p.3911、p.2809、p.3319,p.2809“堂前立”作“当前立”,略有不同。以下凡p.编号均为伯希和编号。曲子没有标题名称,今据情节、内容、唱词拟名,下同。

⑤p.3911、p.2809、p.3319。据南开大学吴真教授研究,第一句第四个字“了”是提示表演动作的术语,不是唱词,可从。

⑥p.3911、p.2809、p.3319。“杞梁妻”p.3911作“犯梁妻”,p.3319作“犯梁清”。

⑦p.3911、p.2809、p.3319。

⑧p.3718背。

⑨p.3718背。

⑩《歌谣》周刊第83号,1925年3月22日。

⑪徐嘉龄:《我对变文的几点初步认识》,载《光明日报》1956年9月16日,载《文学遗产》第122期,见李小荣:《敦煌变文》,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第88页。

⑫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见李小荣:《敦煌变文》,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第88页。

⑬刘波、林世田:《孟姜女变文》残卷的缀合、校录及相关问题研究,载《文献》2009年第2期,第20页。

⑭同⑬。

⑮同⑬,第21页。

⑯同⑬,第24页。

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851页。郑玄注:“难,乃多反”,“殴,起俱反”。难,通傩;殴,通驱。

⑱[晋]司马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第3127-3128页。

⑲[明]《嘉靖池州府志·时序(卷二)》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⑳[清]刘世珩:《贵池二妙集·四十一》之《峄桐诗集》卷第九“七言律”,陶子麟刊本。

㉑同⑳。

㉒[清]《姚氏宗谱》“信仰篇”,1877(光绪三年)刻本。

㉓[清]《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1885(光绪甲申年)刻本。引自吕光群:《贵池傩文化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第159页。

㉔参阅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第132-133页表格。各剧目的主要情节可参阅贵池戏曲志编辑室:《贵池戏曲史料集》(内部资料),1989,第15-22页。

㉕本文贵池各村落傩戏演出相关照片均为孟凡玉拍摄,下同。

㉖“第十场”漏抄一个字,手抄本就是如此,具体是第十几场,待考证。

㉗第十六回是傩戏《刘文龙》故事的最后一回,按演出惯例在正月十五最后演出;第十七回是祭祀仪式。此两回与《孟姜女》故事无关。

㉘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第117页。

㉙王兆乾、吕光群编著:《中国傩文化》,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第97页。

㉚《孟姜女资料选集》(第一辑·歌谣)(中国民研会上海分会编印,1985)第92页,为《姜女下池》中的唱词,讲唱者朱茂坤为师公(巫觋)。引自朱恒夫:《论姜女戏的宗教性功能》,载《戏剧艺术》,2012年第6期,第67页。

㉛吴真:《敦煌孟姜女变文与招魂祭祀》,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36页。

㉜方芸、蔡际洲:《<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载《音乐探索》,2007年第4期,第22-26页。

㉝;周来达:《越剧女腔基本调原型对流派唱腔曲调影响辨》,载《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2期,第66-76页。

猜你喜欢
孟姜女傩戏曲子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软陶傩戏面具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有风吹过
吹曲子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