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平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第一中学,广东 河源)
数学是初中一门重要学科。数学逻辑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人们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想要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必须加强对待优生的扶持,做好待优生的转化工作。根据本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浅谈课堂待优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的点滴看法:
(一)从小学背景讲起:数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到现在都有在学数学,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学的洋葱式教学是层层渗透。
现在的学生对于不懂的直接丢弃,越积越多,会一点的又不及时巩固。有些老师把国家的“减负”直接理解为少做甚至是不做,导致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薄弱,数学思维提高不明显,致使学习数学兴趣降低,导致整体的低分率高。
(二)从现在学习过程讲起:既有老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概括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等化的教育模式,而每个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同,逐渐拉开了差距。第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极大改变,难度和深度增加,个别学生的学习非常吃力,依赖机械式的记忆方法,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第三,初中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一)引导学困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多待优生由于没有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待优生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注重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我们课题组针对这种情况编制了《课堂小测》(时间控制在10分钟),备课组也就这一情况编制《课前5分钟》,课堂上采取425(课堂四个环节,教师主讲不超过25分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扶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1》时,教师应强化待优生的专门指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更易于调动积极性;其次,为了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要求待优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并在课后检查;再有,教师还要监督待优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由于待优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为了逐一突破学习中的困难,教师要求每一个待优生都有自己的错题本,每天记录和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请教老师或者同学。通过从课前到课后一系列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切实改善待优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的难度。
(二)帮助待优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由于待优生的学习成绩不高,他们往往会有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在课堂学习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激励,那么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多“偏爱”待优生,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应由待优生回答,加强与待优生的互动和交流,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待优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信任,从情感上加强对老师的依赖,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待优生就能爱上数学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之后,待优生会发现学好数学并不难,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知识的挑战。
(三)课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待优生是教学工作中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待优生从学习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将内角度数相加计算总和,观察并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这样原本复杂的问题,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待优生的思路习惯相符。另外,教师要适当降低对待优生的要求,不要求待优生一定与学优生竞争,而是要求待优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都有进步,就能改善学习成绩。在课堂做练习题或者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都要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既要确保学优生保持学习的动力,也要确保待优生能有进步的空间,课后还要组织学优生与待优生形成帮扶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待优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由上可见,初中数学加快待优生转化工作非常迫切,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一方面加强对待优生的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数学老师的坚持努力下,不少待优生已经向学优生靠拢,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劲头不断加强!低分率越来越低,达到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