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的时间旅行:西安遗产与城市发展小例①

2018-02-25 18:10朱煜杰
关键词:民族主义城墙遗产

朱煜杰,杨 洋

(1.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遗产与博物馆研究中心,澳大利亚 堪培拉ACT 2601;2.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地理系,美国 科罗拉多州 博尔德 80309)

一、引言

西安是中国西北部的内陆城市,曾是唐王朝的都城,时称长安,是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互通往来、文化交流的热土,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唐朝时中国经济与军政力量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因而唐被看作盛世的肇始。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繁荣帝都的历史形象,如今已成为西安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利资源。

近年来,为恢复长安的恢宏气势,重现盛唐气象,西安市实施了基于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城市发展计划。本文对此计划进行分析,聚焦于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语境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探索中国政府如何用文化遗产进行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探讨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包括当地企业如何利用遗产旅游品牌创收、如何生产商品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诉求,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通过文化遗产植入游客的体验中等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探讨民族主义概念和中国的文化遗产话语。其次,展现西安当地政府如何利用“皇城复兴计划”为遗产旅游开发新的城市空间。最后,考察民族主义和西安遗产实践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文并不直接使用西方的“民族主义”概念,同时,为避免东-西二分和中国-非中国的二分,本文结合了以下内容:传统和现代民族主义的回顾、民族主义和文化遗产的分析、对近期西安遗产旅游的民族志考察,试图分析现代中国在文化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主义问题。

二、再论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论述在学术界并不鲜见,“国家”(nation)的概念关注政治管理,与之不同,民族主义关注的是民族认同及作为统一共同体。Benedict Anderson(1983)的“想象共同体”[1](imagined community)观点成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需要了解彼此就能形成相互的社会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构建是将想象转化为民族统一的过程。Anderson的术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民族国家中,身份认同是如何与国家对内和外交政策相关联的。而Herzfeld(2015)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提醒我们,这个术语需要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去思考和使用[2]。

历史上的民族构建是通过亲属关系或种族实现的,而今是通过政府的政治权力,使用行政手段进行[3](Geertz,1990)。如今是一个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关于跨国交流、资本主义经济、散居侨民和民族团结等实践的新研究,加强了对民族主义概念的讨论。新的研究并不指向民族国家或者民族主义的消亡,而是对不断变化的现象的持续的动态研究。民族主义不再仅仅强调民族意识形态和官僚政治的重要性,民族主义也可以指民族管理、文化外交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4](Hutchinson and Smith,1994)。

近期的学术研究扩大了民族主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其作为一种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治理策略[5][6](Volcic and Andrejevic,2011;White,2009)。例如,Seo(2008)通过商业民族主义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她认为,市场在中国社会政治话语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7]。Volcic (2008) 通过考察巴尔干地区的文化区域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探讨了商业民族主义(commercial nationalism)概念[8]。

本文探讨中国文化遗产实践语境下的民族主义。自19世纪以来,文化遗产被当做“传统的发明”来加强国家观念,增强集体记忆[9](Salazar and Zhu,2015)。国家运用各种文化实践作为管理形式,创造历史感和真实感。伴随欧盟的出现和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的冲击,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关联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为了在当代政治和经济关系中实现更好的外交战略,民族国家政府之间经常通过寻求“共享的历史”来创造历史与文化的共性[10](Winter,2015)。作为文化遗产的副产品,旅游产业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强化异国游客对于旅游地国家形象的想象[11](Timothy and Boyd,2006)。文化遗产旅游实践承认当地的价值和文化记忆,同时允许当地社区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

在西安,民族主义的实现同时具有想象性和实践性。人们可以通过庆祝国家大事、表演历史故事和举行宗教仪式进行表演(performance),展现国家形象。通过这种精心编排的表演,国家将社会文化与政治政策紧密连接。这些表演不仅是象征意义的国家的形象展现,还具有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体验,并使社会记忆恢复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在旅游区,商业民族主义可以通过个人的表现以及新一代人的不同记忆来实现[12](Edensor,2001)。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个权威的工具,更是“集合身体实践、想象与感受的一种空间。”[13](Crouch,2002)。民族主义不只是知识性的,而是可以被体验的,这种体验通过个人与地方的情绪、情感和身体的联系达成

三、中国文化遗产

自20世纪以来,中国逐渐采用西方的民族(nation)和国家(state)概念调整自身的传统世界观,引发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热潮。新中国推动国内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其他民族社会结盟,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新中国还将列宁-斯大林主义的政治模式整合到自己的党国体系中,为国家建设打下基础。

在最近几十年,中国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经济转型。政府认识到了文化保护在建立民族认同和促进中国文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4](Oakes,1993)。经济现代化语境下,文化遗产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文化复兴意识形态的转变促使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随后,中国通过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当地的政策一步步落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许多国家外的力量都参与这些国家性或区域性的运动,包括商人、学者、旅游投资者和当地的社区团体等[15](Zhu and Li,2013)。私人收藏者组织文化博物馆展览当地活态遗产;大学学者和学术机构推动研究项目,支持当地文化发展。在少数民族区域,以国内和国际游客为目标的传统旅游的发展明显推动了对活态文化的追寻和探索[16](朱,2012)。

中国社会正在向商业化的消费社会转型,旅游成为民众新的消费增长点,历史名城已成为遗产旅游的重点之一,遗产旅游产业刺激了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增长[14](Oakes,1993)。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和城市形态得到认可、重建,甚至重新改造,成为全球游客目光的汇聚点(Urry,1990)和展现民族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舞台[17]。为了实现遗产复兴、传统再造和商业炒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复兴历史城市。

四、西安和皇城复兴计划

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自11世纪始,这座城市就是中国西北部的工业、经济教育枢纽了。现在的西安在隋朝 (581-605) 称大兴,唐朝(618-904)称为长安,是中国古代王朝中人口最稠密、文明最发达的城市,既有着兴盛的世俗文化传统,也有深厚的宗教信仰文化[18](Xiong,2000)。随着商人、传教士、旅行者和朝圣者从中国其它地区和亚洲各地到来,活力繁荣的长安也成为政治、宗教和商业热土,被视为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随着中国文化遗产的发展,西安的政治和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关注的重点[19](Feighry,2011)。

21世纪早期,国家发布西部大开发计划,试图修复中国西部与东部区域的经济不平衡,西安积极响应。为了改变工业城市形象,西安政府近年来推出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遗产相关的实践和大规模再开发来重建传统的城市景观。国家提出促进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为响应这一政策,西安利用历史遗产作为文化资源以促进旅游消费,其历史遗产作为旅游消耗的文化资源已经高度资本化。2011年,赴西安的国内外游客超过6650万人次,创造了82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14%。不夸张地说,西安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其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严重依赖于遗产旅游资源。

2005年,西安市政府启动了“皇城复兴计划”,总投资230亿元(大约35亿美元)[19](Feighery,2011)。政策制定者有志改变西安市中心密集人口区域的现状,使其在2050年再现历史皇城的盛况,这要求旧城重建为长安的建筑风格,再现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

与其他的城市传统旅游项目一样,皇城复兴计划是一个国家主导的项目,由西安城市规划部门和省文物局联合执行,西安市政府直接管理各文化遗产地,并提供经济支持。在采访一名省级规划部门的官方工作人员时得知:皇城复兴计划是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在中国,这样的城市计划不只是一个蓝图,它指导并管理着城市的发展,引导资金和人员的流动[20](Zhang,2006)。这个计划主要有三个目的:促进并区分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与行政中心;利用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房地产开发城市,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通过文化产业以丰富的历史资源突出这个传统城市[21](Zhu,2018)。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西安开始在多个试点实施唐文化主题的城市更新计划,一些人利用唐朝的历史作为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休闲和房地产产业,有些人则用历史文化主题将宗教或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区域转变为遗产旅游区域。以下案例是皇城复兴计划中的四个部分,是分别展示唐代“长安”的不同主题:城墙,园林,西市和回坊。

五、体验民族主义

1.城墙

在皇城复兴计划中,西安保留的城墙成为了一个重要地标,清晰地区分了西安的内城与外城。城墙过去被用作军事防卫系统,是中国古代的遗产瑰宝。西安城墙在晚唐战乱中曾遭遇过巨大破坏,自明代初年以来,经过数次的修复和重建,城墙从原本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1.5平方公里。现在保留的城墙可以说是唐代和明代城墙的一个组合体,被官方认为是皇城的重要遗存。近年来,城墙的几个城门陆续被修复,同时,政府组织人力将城墙周边的运河清理并整修为环城公园。

2006年,西安城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西安市城墙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几项文化活动进行庆祝,西安城墙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城墙博物馆展现城市的历史,陈列各个朝代的考古文物;城墙的入口处每天举行仪式表演,穿着仿古服饰的士兵列队吟唱欢迎游客进入“皇城”内部。

对于游客来说,欣赏内城风景的最佳方式是沿城墙行走或骑自行车。城墙上的窗户和房顶的装饰建筑被有意识地布置成古代的样式,对城墙进行美化。小张是一名厦门大学的研究生,他在西安度过了自己两周暑假时光,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沿着城墙散步。“这个感觉非常的棒”,他说,“当我摸着城墙,看着西安的城市,我感觉到了自己与过去的联系。我是一个历史迷,但我读历史书的时候,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受。”

从2015年9月开始,城门上每晚都会有一小时的歌舞表演,名为“梦长安”。表演讲述的是长安的历史以及长安在与波斯、阿拉伯商人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看完表演后,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都有唐朝皇族的感觉:观看异国风情的舞蹈,欣赏他国进贡的珍贵香料、珠宝和其他产品,享受了皇宫中才有的待遇。

2.唐代主题公园

唐朝长安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其文化丰富多彩,音乐、舞蹈、绘画以及书法都达到历史高峰。为了把这时期不同种类的文化类型体现出来,政府在西安南郊的曲江区打造了一个曲江遗址公园。曲江本是唐朝时贵族游玩宴饮的地方,但沧海桑田,曲江早已由宴饮之地变为农田。2008年,在政府主导下,这里试图复原唐代的园林景观,形成了以曲江池为中心的旅游区。

曲江区占地47平方千米,高档住宅鳞次栉比,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文化、旅游、休闲设施[22](Jaivin,2010)。在现有的考古遗址或民间传说故事基础上,曲江区建立了不同的遗产主题公园[注]在中国,为推广中国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而建的遗产公园(有时也称主题公园)非常受欢迎。例如,深圳在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Stanley,1998:66-67;Nyiri,2011:15)。随着锦绣中华的成功,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建立了主题公园。[23][24](Stanley 1998,Nyiri 2001)。这些主题公园和欧洲十九世纪的“欢乐公园”是很相似的,利用戏剧舞台和自然景观来满足旅游、娱乐和娱乐活动的需要。遗产主题公园由大量唐代风格的建筑群和不同历史人物的雕塑群像构成,展现着繁荣的唐代文化、民族故事和传说。

寒窑是这些公园中的代表,其主题是晚唐传奇爱情故事“王宝钏和薛平贵”。王宝钏舍弃家族财富嫁给薛平贵,薛平贵西征十八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待夫归来,这个故事以戏剧形式在民间流传,用来宣扬女性对男性的忠贞。寒窑是否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并没有科学的考证,但却因戏剧和民间传说广为人知,很多人因戏游览寒窑。如今,这个遗址被文化产业重新包装,被描述为“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的爱情主题公园和幸福产业基地”。

自2010年5月1日开业以来,寒窑遗址公园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婚礼地点。2012年,50多对新人在这里举办了集体婚礼,他们身着唐装,由扮演皇帝的演员为他们见证婚礼。这种主题婚礼更满足年轻人对浪漫和自由的向往,年轻人通过选择历史主题的婚礼与他人区分开来,爱情主题公园让他们体验到个人自由和浪漫爱情的感觉。这与中国的传统婚礼不同,后者强调家庭纽带和社区关系。

3.大唐西市

近年来,中国政府承认并推动将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丝绸之路贸易网见证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促进了商业、宗教、科技和文化实践的交流,影响远至地中海。2014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承认丝绸之路的长安天山走廊,将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作为这一跨国网络的一部分。

自提名以来,西安政府主动整合了丝绸之路与皇城复兴城市计划。为了复兴1300年以前的商业市场和贸易交流,西安重建了历史上长安的主要交易集市——西市。新“大唐西市”修建于唐朝长安西市的遗址旁,这里不仅是一个商业市场,还是一个结合了博物馆、古玩店、酒店、餐厅和高档住宅楼的多功能区域。

在新的西市里,大唐西市博物馆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展示长安在丝绸之路语境下的重要性。参观大唐西市的游客可以体验到长安的历史风貌,博物馆专业解说员描绘历史上西市丰富繁多的贸易和往日辉煌画面。游客可以购买一些有仿制古币的小册子来纪念旅行,离开博物馆之后,在西市沿路散步,又可以探寻一些国际性的现代时装店。正如一位游客评论的那样:“在这样的市场购物,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过去。”

4.回坊

除了西市和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的回民社区也是皇城复兴计划中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从中亚远道而来的穆斯林商人沿丝绸之路来到这里,在丝绸之路沿线与中亚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西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回民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主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世代聚居在市区中心。西安当地人称这个社区为“回坊”[25](Gillette 2000)。西安政府认识到穆斯林社区和明代大清真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将其纳入了皇城复兴计划。

回坊座落在西安老城区市中心钟楼的西面,占地大约1平方英里(约2.59平方公里),这里聚居着三万回民,约是西安城回民的50%。这个区域密集错落着各种小商店、宾馆和居民建筑,12个清真寺座落在13个街道和小巷中,其中包括世界遗产、中国穆斯林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大清真寺。

历史上,回民在回坊经营有特色的传统小吃,吸引陕西周边的人来品尝。2005年,西安市规划局将化觉巷清真大寺附近几条街道作为美食街来推广旅游产业,现在被统称为“回民街”。各类穆斯林美食沿街道分布,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成为西安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对很多游客来说,参观大清真寺和体验穆斯林食物成为游览西安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来自北京的邱小姐2014年夏天在西安度假,参观完回坊之后说:“我每天晚上都来这里。在我看来,这是西安最重要的地方。食物的味道让我想起了我在这个古老城市的经历……坦白的说,我对这里的建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是我很痴迷于这些美味的食物。我照了很多照片也录制了他们的制作视频,它们(照片和视频)让我觉得和西安紧密相联。”

六、结语

此文概述了西安近期如何通过文化遗产进行城市改造,这个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遗产、旅游以及民族主义的相互关系。以古老帝国都城的形象重建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城市,呼应了“发明传统”的必要性。不同于沿海城市的发展突出“新”和“未来”,西安的城市发展通过“古老”和“历史”一样达到发展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被挖掘,历史被重现。皇城复兴计划是一套管理策略,在现代化的变迁中,在历史叙事中产生新的城市空间。政府的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使得这个城市的形象从80年代的工业城市恢复到书本上的历史名城,而近期的丝绸之路的话语体系继续为这个文化遗产项目推波助澜,历史成为了联结各国之间的纽带,一起建立一种可行的“共同命运”达到人民共同致富的目的。

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中充当了一种重要的行政治理技术。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重要时代符号,更成为了一个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26](朱 2011)。西安以唐为主题的城市复兴项目代表了中国通过定义、合法化、商业化传统以促进文化遗产消费来实现民族主义的努力。正如Seo(2008)所说,中国的民族主义需要被商业市场所支持[7]。漫长的历史被浪漫化,文明通过建筑和纪念品的简单符号化所表达,皇城复兴不是追究所谓的历史真实性,而是通过文化产业来满足当代人的消费主义逻辑[27](Zhu,2018)。西安经济繁荣的场景被成功运用,来合理化文化产业下商业发展的真正目的,以文化带动房地产开发成为了这一系列发展的动力,为当地创造了巨大利益。

民族主义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比如皇城复兴计划)实现的。民族主义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一个可以不断累积和创造的过程。在本文案例中,民族主义植根于不同形式的旅游消费,历史的重新创造和消费一样可以建立和强化民族主义。虽然对西安历史的认知因人而异,但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被官方构建出的历史观影响。毕竟,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面貌和中华文明密切相关,游客在游览中难免被通过文化遗产打造的民族与国家的形象所影响。

这种类似的城市复兴项目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比如南京、大同、洛阳。但这种项目并非永远是多赢的。文化遗产成为政府利用历史进行商业发展的策略,政府、计划者、旅游公司和游客之间不断博弈以达到最大的利益,但这种博弈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因素。结果,当地社区(比如回民)和政府之间产生了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当地人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比如在遗产旅游中得到经济利益),但也可能因为城市发展而直接影响到生活(比如被迫搬迁)。谁有权力去代表过去?谁应该被包含在这样的计划里?遗产商业化和其对地方社区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城墙遗产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遗产怎么分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千万遗产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