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就”的预设、隐涵触发功能探微①

2018-02-25 18:10王跃平
关键词:充分条件划线副词

王跃平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现代汉语中,“就”的语法性质有二。一是构词语素,主要用作动词性的构词语素(如“迁就”“就业”等),也用作介词性构词语素(如“就歼”“就擒”等)。二是词。作为词,“就”具有多功能性,可以用作动词(如“各就各位”“高不成,低不就”等);可以用作介词(如“就近入学”“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等);可以用作话题标记(如:“就你这样缚鸡无力之徒,能在和平时代像个人一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也就不错了。”);可以用作副词。本文所谓的“就”主要限于它的副词用法*关于副词“就”的意义和用法,或梳理为7类21项(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0-283页),或分析为13项(马欣华、常敬宇《谈“就”》,《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2期,第55-62页),或归纳为8项(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9-293页),或概括为8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版,第697页)。本文基于前人的成果给出了新的概括。。

研究“就”的主要文献,除《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辞书外,还有王还(1956)、马欣华和常敬宇(1980)、马真(1981)、Paris(1981,1985)、陆丙甫(1984)、Biq,Y.O(1984,1988)、施关淦(1985)、邢福义(1987)、白梅丽(1987)、史金生 (1993)、陈小荷(1994)、Lai(1995,1999)、陆俭明(1997)、邵敬敏(1997)、张谊生(2000)、王弘宇(2001)、李宇明(2001)、张宝胜(2003)、周守晋(2004)、Hole(2004)、王群(2005)、杨德峰(2005)、陈立民(2005)、徐以中和杨亦鸣(2010)、司罗红(2013)、强星娜(2013)、金立鑫和杜家俊(2014)、金立鑫(2015)等。这些文献对虚词“就”的研究主要取两个视角。一是就“就”论“就”,即就“就”的语义、用法的发展进行历时梳理,就“就”的句法分布规律、语法意义、语义功能、情态意义以及焦点标记和话题标记功能等进行探索;其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主观量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韵律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主要与“才”等虚词进行比较考察)等。二是对“就”所在的构式进行整体研究,探讨其整体构式义(包括构式义派生)、构式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就”在构式内的语义语用功能以及构式出现的语境条件等。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拟另辟蹊径展开新的探索:把副词“就”的用法概括为8种,并以之为纲逐一考察它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诸句式、格式[注]严格地说,“句式”“格式”“构式”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有时不加区分。中的预设、隐涵触发功能。

一、“就”主要用作时间副词

“就”用作时间副词,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进入特定句式、格式往往具有触发预设隐涵的功能。

(一)“就”进入“一X就Y”句式

1. “一X就Y”句式的语义类型

按其内在语义关系的不同,可把此句式分为甲、乙两种。

甲种的“一X就Y”,其语义特征是:X、Y代表两个不同的事件或状态。例如:

(1)一干起活来就什么都忘了。

(2)爸爸一进屋孩子就不哭了。

例(1)中的X是“(主体)进入干活状态”,Y是“(该主体)忘却所有其余的事情”; 例(2)中的X是“爸爸进入屋子”,Y是“孩子停止哭闹”。

乙种的“一X就Y”,其语义特征是:X、Y合作表达同一事件或状态。例如:

(3)我一等就等了几个月。

(4)居然,一射就射中了。

拿例(3)来说,“一等就等了几个月”中的动词“等”虽出现两次,但表达的仍然是同一个事件。这个句子完全可改写为“我一等就(是)几个月”。同理,例(4)也可改写为“居然,一下子射中了。”

2. 甲、乙中X与Y的具体语义关系及其预设、隐涵触发功能

(1)甲种“一X就Y”中的X与Y的具体语义关系及其预设、隐涵触发功能

我们认为,“一X就Y”中的X与Y的语义关系有两种,即必然紧密相随关系和偶然紧密相随关系[注]“一X就Y”格式最基本的构式义就是“X与Y的紧密相随”。。

必然紧密相随关系,就是时间上的紧密相随关系再加上逻辑上的条件关系[注]此时,“一X就Y”中的“就”系用作关联副词,理应放在后文探析,如此安排主要考虑到句式的整体性特征。。例如:

(5)绿色的丛林底下,仙人掌疯狂地生长,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荆棘的陷阱。

(6)我的妻子,天天都是,我一进门,她就哇啦哇啦地叫个没完……

拿例(5)来说,(我们)不小心与(我们)掉进荆棘的陷阱这两种状态之间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关系,在逻辑上是充分条件关系。例(6)也类似。

在判断句式中所反映的行为与结果的紧密相随关系,属于典型的必然紧密相随关系。例如:

(7)这个活儿你一学就会。

(8)这个漏子一捅就破。

“(你)学”与“(你)会”之间、“捅漏子”与“破漏子”之间,都是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当然,这类语义关系只是发话人的主观认定,带有夸张色彩,客观情况未必就是必然紧密相随。

偶然紧密相随关系是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具体事件虽然在时间上是紧密相随的,但它们的同现却具有偶然性。如例(2)所述的两个具体事件爸爸进屋和孩子不哭,它们之间虽然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但二者之间的同现纯粹是偶然的。又如:

(9)他一解释我就懂了。

同例(2)一样,例(9)也不表示判断,它只是陈述两个具体事件,即:他解释和我懂。这两个具体事件之间的关系显然也是偶然紧密相随关系。

1)当X与Y之间具有必然紧密相随关系时,陈述句式“一X就Y”预设“X是Y的充分条件”,隐涵“出现X而不出现Y是不可能的”。 如例(5)(6)划线部分的预设分别是“(人们)不小心是(人们)掉进荆棘陷阱的充分条件”、“我进门是她哇啦哇啦地叫个没完的充分条件”;隐涵分别是“(人们)不小心而没掉进荆棘的陷阱是不可能的”、“我进门而她不哇啦哇啦地叫个没完是不可能的”。

必须注意:

(a)用“一X就Y”格式表达判断时,还有一隐涵,即“极易出现Y”。 如,例(7)(8)的预设分别是“你学这个活儿是你会这个活儿的充分条件”、“捅漏子是破漏子的充分条件”;隐涵分别是“你学了这个活儿而你不会(这个活儿)是不可能的,这个活儿极易学会”、“捅漏子了而不破漏子是不可能的,极易破漏子”。

(b)当“一X就Y”句式进入广义论证结构(充当“论据”)[注]王弘宇认为,“一…就…”格式所处的会话结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提出一个肯定断语,另一部分用一个例证对此断语进行具体说明。“一…就…”格式用在例证部分。(王弘宇《说“一A就C”》,《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第134-140页)虽然他的这个分析是对所有“一X就Y”格式而言的,不无以偏概全之嫌(有关批评见王光全《也论“一X就Y”结构》,《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第13-19页);但还是反映了部分语言事实。时,它还含有一个预设,即“‘X和Y’为真”。如,例(6)就是广义论证结构,其论点是“我妻子天天都向我抱怨”,“一X就Y”格式的实例(“我一进门,她就哇啦哇啦地叫个没完”)在其中具有论据功能。因此,例(6)还预设 “‘我一进门’和‘她哇啦哇啦地叫个没完’为真”。

2)当X与Y之间具有偶然紧密相随关系时,“一X就Y”格式预设“X与Y发生的时距极短;X、Y是事实”。如例(2)(9)所含有的预设分别是“爸爸进屋之时与孩子止哭之时的时距极短;爸爸进屋和孩子止哭都是事实”、“他解释之时与我懂之时的时距极短;事实上他解释了,我懂了”。

(2) 乙种“一X就Y”中的X与Y的具体语义关系及其预设、隐涵触发功能

乙种“一X就Y”中的X与Y的具体语义关系可能是动作与时量(如例(3)),也可能是动作与效果的关系(如例(4))。

乙种的“一X就Y”的具体形式有三种:(a)“一V就(V了)NumP”;(b)“一V就Vc”;(c)“一V就V+到+时点词语”。

“一V就(V了)NumP”预设“V是事实;NumP算是长的/多的”。如,例(3)的预设是“我等是事实;几个月(的时间)算是长的”。又:

(10)二两的馒头,他一吃就五个。

例(10)预设“事实上他吃了;五个(馒头)算是多的”。

“一V就Vc” (V与VC共一主语,VC为动结式结构) 隐涵“V的效能非常高”。如,例(4)预设“射击的效能极高”。又:

(11)这条鳝鱼,我一抓就抓住了。

例(11)隐涵“我抓的效能很高”。

“一V就V+到+时点词语”预设“V是事实;该时点算是晚的”;隐涵“V的效能非常高”。例如:

(12)他一睡就睡到10点。

例(12)预设“他睡是事实;10点算是晚的”;隐涵“他睡的效能非常高”。此隐涵属于字面意义,在特定语境中,“他睡的效能非常高”可能是反语,具有反讽功能(即实施批评)。

(二)“就”进入“还没/未X就Y”句式

“还没/未X就Y”是这样一种句式:X、Y分别陈述两个不同的事态;形式上,X、Y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分句,X也可以是Y的时间状语从句。

该句式所描述的事态是这样的:本应后实现的事件或状态却提前得以实现。它带有夸张意味,因而曾被称作“超前夸张句式”[1]。例如:

(1)还未走出化妆室,蕾丝丽就听到海莉的笑声……

(2)他还没落地时雅丽就抢着做了干妈。

例(1)中的“蕾丝丽走出化妆室”是X;“蕾丝丽听到海莉的笑声”是Y。例(2)中的“他落地”是X;“雅丽抢着做了(他的)干妈”是Y。

陈述句式“还没/未X就Y”预设“Y是事实;一般地,Y应在X之后实现,Y的实现算是早的”。如,例(1)预设“蕾丝丽听到海莉的笑声是事实;一般地,蕾丝丽听到海莉的笑声应在蕾丝丽走出化妆室之后,蕾丝丽听到海莉的笑声算是早的”;例(2)预设“雅丽抢着做了(他的)干妈是事实;一般地,雅丽抢着做了(他的)干妈应在他落地之后,雅丽抢着做了(他的)干妈算是早的”。又:

(3)西瓜还没有成熟,叶子就枯萎了。

(4)小山还没有绿就有人来踏青了。

例(3)(4)的预设义,可按照上述分析模式进行。

(三)“就”进入“(刚/才)VP1 就VP2 ”句式

陈述句式“(刚/才)VP1就VP2”(VP1与VP2可以同主语,也可以不同主语)预设“从VP1到VP2的距离很短”。例如:

(1)他说完就迅速的离开了。

(2)你刚离开,他就来了。

(3)怎么才来就走?

例(1)(2)(3)中的“就”所触发的预设分别是“从他说完到他离开的时距很短”、“从你离开到他来到的时距很短”、“从(你)来到(你)走的时距很短”。

二、“就”主要用作肯定语气副词

(一)“就”表示某事是肯定的,不容置疑的,多用于评判句式

1.“就”进入“V就V在X”格式

“V就V在X”格式[注]研究该格式的文献主要有赵静贞(1986)、胡习之(1989)、赵曼(2003)、宛新政(2006)、陈颖(2014)等,它们主要研究它的“构式义”、它的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主要用作评价。其中,前一个V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一个V可以是前一个V的省略式。“在X”是一个或者简单或者复杂的介词短语。

(1)“V就V在X”格式中的“V就V”部分所含有的预设

“V就V”部分含有的预设,即“V是已然事实”。例如:

(1)这件事情怪就怪在没有一个高层领导出来说个话。

(2)清人研究语言文字成功也就成功在这儿。

例(1)(2)的划线部分分别预设“这件事情(很)怪是事实”、“清人研究语言文字成功了是事实”。

(2)“V就V在X”格式中的“在X”部分所含有的预设

“在X”中的X,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指示代词;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还可以是小句、复句或句群。

当X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指示代词时,“在X”含有存在预设,即“存在X所指的事物”。如,例(2)的非划线部分预设“存在着‘这儿’所指的事物”。又:

(3)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有差距,差就差在想象力上。

例(3)划线部分分别预设“想象力是存在的”。

当X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时,“在X”含有事实预设,即“X的所述是已然事件或已然状态”。例如:

(4)太和县的办法好就好在把提取的办法规范化了。

(5)你输就输在没有防备之心。

例(4)(5)的划线部分分别预设“把提取的办法规范化是事实”、“没有防备之心是事实”。

当X是小句、复句或句群时,“在X”也含有事实预设,即“X是事实”或“‘X’为真”。如,例(1)的非划线部分预设“事实上没有一个高层领导出来说个话”。又:

(6)论面料……可谓五花八门,然怪就怪在不但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而且慨叹买不到合适御寒内衣的仍大有人在!

例(6)划线部分预设“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许多人慨叹买不到合适御寒内衣,这都是事实”。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在“V就V在X”(V是动词)格式前出现“要、想”等词语[注]偶然也有不带“要、想” 等词语的情况,这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确认。例如:“现在我都是使用第三方软件,存就存在卡上。”“我今天死就死在这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那么该格式很可能表达的是假设性语义关系。其断言义则是:“如果要实施动作行为V,就选择X作为实施V的处所。”这时,只有“在X”部分含有存在预设(而“V就V”部分没有预设)。例如:

(7)你要扔就扔在我脸上吧!

(8)为了稳住他,苏灵机一动,说家里真正要藏得住人的地方没有,要藏就藏在暂时闲置的冰柜里。

例(7)只预设“我有脸面”,而不预设“你扔是事实”;例(8)只预设“存在暂时闲置的冰柜”,而不预设“藏人是事实”。

2.“就”进入“NP+就+VP/AP”句式

在对话语境中,判断句式“NP+就+ VP/AP”预设:“受话人不知道VP/AP 的主体;NP是受话人身边的或熟悉的事物。”隐涵:“‘NP+AP’的真实性不可置疑。”

(9)老赵就学过法语。

(10)这儿就很安静。

例(9)预设:“受话人不知道学过法语是谁;老赵是受话人熟悉的人。”隐涵:“老赵学过法语的真实性不可置疑。”例(10)预设:“受话人不知道很安静的地方在哪儿;‘这儿’所指之地就在受话人身边。”隐涵:“这儿很安静的真实性不可置疑。”

三、“就”用作肯定语气副词兼时间副词

“就”用作肯定语气副词兼时间副词,表示事情必将在短期内发生。

这首先体现在祈使结构里,“就”进入“T就(要)VP/AP,S1”或“S1,T就(要)VP/AP”句式。在这里,“T就(要)VP/AP”作为 “理由”使S1言及的某个命令、请求、提议得以支撑。

“T就(要)VP/AP,S1”或“S1,T就(要)VP/AP”(T是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或名词)预设“VP/AP具有必然性”。例如:

(1)我马上就来,你们等我一下。

(2)不要走,你喜欢的篮球赛明天就开始!

例(1)(2)的预设分别是“我马上来具有必然性”、“篮球赛明天开始具有必然性”。

其次,在具体对话语境中,“就(要)VP/AP”句式表示承诺,预设“从讲话的那一刻到完成、实现VP/AP的时距很短”。例如:

(3)甲:你快点来!

乙:我这(会)就去。

(4)甲:什么时候能吃上饭?

乙:饭就(要)好了。

例(3)(4)中的乙言的预设分别是“从讲话的此刻到我发出动作‘去’的时距很短”、“从讲话的此刻到饭好(熟)的距离很短”。

四、“就”用作表强调语气副词

(一)“就”使用于陈述性或判断性语境,表强调语气

在陈述性、判断性或评述性语境中,用“就”来加强肯定语气。

1.“NP+一直/始终+就+VP/AP”预设“‘NP+一直/始终VP/AP’为真”;隐涵“并非NP+有时/间或+不+VP/AP”。例如:

(1)她的英语成绩一直就很好。

(2)我始终就在那个公司工作。

例(1)(2)的预设分别是“‘她的英语成绩一直很好’为真”、“‘我始终在那个公司工作’为真”;隐涵分别是“并非她的英语成绩有时不很好”、“并非我间或不在那个公司工作”。

2.“NP+就+(V)在+方位词”预设“‘NP+(V)在+方位词’为真”或“‘NP+(V)在+方位词’是事实”;隐涵“并非NP+不/没+(V)在+方位词”。例如:

(3)书就在枕头边。

(4)她就住在这个院子里。

例(3)(4)的预设分别是“书在枕头边是事实”、“她住在这个院子里是事实”;隐涵分别是“并非书不在枕头边”、“并非她没住在这个院子里”。

3.“S1,T(那/你/咱们)就(更)别/不用说了”[注]当话题T与前一小句S1中的对应成分在语义上有着主观量极差从而形成语用衍推关系时,“就”后须加“更”。如例(5)不能加“更”,而例(6)(7)则必须加“更”。(s1是一个陪衬性小句,其内往往带有“尚且”、“都”、“连/既然…都”等词或格式;T是话题,属于体词性成分)预设“如果不需要说,那就别说”或者“如果事物的性状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么就不需要用语言表达”;隐涵“T的性状会达至极点”或“某事物的性状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例如:

(5)女儿终于考上了大学,那个兴奋啊,就别说了。

(6)他对自己的同胞弟弟都是这个样子,对外人就更不用说了。

(7)国家大事尚且如此,至于个人小事,那/你/咱们就更别说了。

例(5)预设“如果事物的性状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么就不需要用语言表达”;隐涵“那个兴奋的状态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例(6)(7)的预设都是“如果不需要说,那就别说”;隐涵分别是“她对(待)外人之差会达至极点”[注]短语“这个/那个样子”通常代指事物的负面性状。、“个人小事的相关性状会达至极点”。

(二)“就”使用于祈使性语境,表强调语气

在祈使性语境中,用“就”来强调祈使语气。“T就VP(吧)”(T是表示将来时点的名词性成分)预设“受话人或当事人有着VP的意向;受话人或当事人准备在该时点之后的某个时点实施VP”。例如:

(1)你明天就去报到(吧)!(请比较:“你明天去报到(吧)!”)

(2)还是七点就到车站吧,免得赶不上点。

例(1)预设“你有去报到的意向;并且你是准备在明天之后的某个时点去报到的”;例(2)划线部分预设“你(或你们/我们)有到车站的意向;并且你(或你们/我们)是准备在七点之后的某个时点到车站的”。

五、“就”用作评论语气副词

(一)“就”表示对事件或状态发生、呈现的时点的评论[注]关于“就”的“时点”评论功能,金立鑫也有所论及。他提出“X就Y了”格式的主观量是“低X就高y”(原则),并阐述了对该原则的限定。(见金立鑫《关于“就”和“才”若干问题的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6期第35-44页)由于金文所谓的“X就Y了”,其外延很广,因而它要对“低X就高y”(原则)进行限定。本文实际上从分析预设义、隐涵义的视角再一次证实了“低X就高y”(原则)。——本文把该格式中的“X”或“Y”限定为“时点”表达式。

1.“就”强调事件或状态早于预期而发生、而呈现。

(1)陈述句式“时点词语(+其他成分)+就+VP/AP+了”(“就”的语义指向“时点词语”)预设“对VP/AP而言,时点词语所指的时间算是早的;VP/AP是事实”;隐涵“理应V得比该时点晚些”。

(1)她妈妈十八岁就生下她了。

(2)这里的桃子4月中旬就熟了。

(3)小时候她们就是好朋友了。

(4)从12岁起,他就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了。

例(1)(2)(3)(4)是预设分别是“对生下她而言,十八岁算是早的;生下她是事实”、“对桃子成熟而言,4月中旬算是早的;桃子成熟是事实”、“对她们是好朋友而言,小时候算是早的;她们是好朋友是事实”、“对他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而言,12岁算是早的;他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是事实”;例(1)(2)(3)(4)的隐涵分别是“理应在十八岁后生下她”、“理应在4月中旬后桃子成熟”、“她们是好朋友理应是成年时期的事”、“他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理应是成年时期的事”。

上述诸例的预设触发机制正是“就”的评论功能。再看例(5):

(5)a.老李一周前就到厂里了。

b.老李一周前到厂里了。

例(5a)预设“对到达厂里而言,一周前算是早的”。因为,“就”具有评论性,它的出现隐含着发话人有某个心理预期,如预期老李两天前、一天前或今天到厂里。而例(5b)却没有类似(5a)这样的预设。

其实,例(5a)预设是可以通过句子扩展法加以验证的。

c.厂庆活动是昨天报到,老李一周前就到厂里了。

d.﹡厂庆活动是昨天报到,老李一周前到厂里了。

例(5c)的前一分句陈述了厂庆活动报到的规定日期是昨天,发话人期待老李到厂的日期应是前天或昨天早些时候,而老李实际到厂的日期则是一周前,于是发话人主观认为“一周前到厂算是早的”。 例(5d)之所以可接受性差,是因为其前后两个分句有着明显的对比意味,而发话人却没有加以评论。

Reichenbach(1947)在分析相关句式时提出了三个时间概念,即事件时间(E)、参照时间(R)和说话时间(S)[2],金立鑫和于秀金(2013)又增加了一个预期时间(P)。汉语语料呈现的情况是(……→表示时间推移):

有的话句只涉及事件时间和说话时间,如例(5b):

E S

…………❋……………………❋…………→

有的话句只涉及事件时间、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如例(5d):

E R S

…………❋…………………❋…❋…………→

有的话句则涉及上述四个时间,如例(5c):

E P R S

…………❋………❋……❋……❋……→

例(5a)也涉及E、R、S和P,只不过P未被说出。

有了预期时间(P),并且预期时间与事件时间(E)、参照时间(R)出现了差距,发话人就必须用“就”加以评论。

(2)“时点词语+就+V+量化名词+了”预设“时点词语所指的时间算是早的;量化名词所指的等级算是(较)高的”。例如:

(6)张三40岁就当局长了。

(7)我弟弟15岁就是大学生了。

例(6)(7)的预设分别是“40岁算是早的;在行政等级系统里‘局长’算是高等的”、“15岁算是早的;在学历等级系统里‘大学生’算是高等的”。

必须注意:上述格式如果去掉“了”,变为“时点词语+就+V+量化名词”,就会生成歧义句。该式预设“时点词语所指的时间算是早的”或“时点词语所指的时间算是晚的”;“量化名词所指的等级并不算高”或“量级名词所指的等级算是(较)高的”。请看:

(8)a.张三40岁就当局长。

这是一个歧义句,只有有了上下文,才能确定其预设义。譬如:

b. 张三40岁就当局长,而我40岁时还什么都不是。(重读“局长”)

c. 张三40岁就当局长,而我40岁时已经是厅长了。(重读“就”)

例(8b)预设义与例(6)一样;而(8c)的预设义则是“40岁算是晚的;在行政等级系统里‘局长’并不算高”。

2.“就”强调事件或状态晚于预期而发生、而呈现。

陈述句式“(NP+)VP+就+时点词语+了”(“就”的语义指向“时点词语”)预设“对VP而言,时点词语所指的时间算是晚的”;隐涵“理应V得比该时点早些”。

(9)别看电影了吧!不然,睡觉就10点了。

(10)他上完大学就22岁了。

例(9)的划线部分和例(10)的预设分别是“对睡觉而言,10点算是晚的”、“对上完大学而言,22岁算是晚的”;隐涵分别是 “理应在10点之前睡觉”、“理应在22岁之前上完大学”。

(二)“就”表示对相关事物“数量”的评论

1.“就”强调相关事物“数量”少于预期[注]本文所谓的“数量”包括事物的个体量、范围量、程度量,也包括事件的时段量、动作量等,用数量(名)短语(“NumP”)表达。时点词语(如“18岁、三天前、8点”等)虽然形式上表现出“数量”,但其所指不属于本文所谓的“数量”;时点词语不可用“NumP”标记。。

“NumP就+VP+了”预设“NumP算是少的”。例如:

(1)我三句话就震住他了。

(2)他一脚就把小王撂倒了。

例(1)(2)的预设分别是“三句话算是少的”、“一脚(动作量)算是少的”。

“V(了)+NumP就不V了/停住了”预设“NumP算是少的” 。例如:

(3)他吃了三碗就不吃了。

(4)她哭了两声就停住了。

例(3)(4)的预设分别是“三碗算是少的”、“两声算是少的”。

2.“就”强调相关事物“数量”多于预期或少于预期,具体语义必须依据上下文语境确认。

“就(V了)+NumP”预设“NumP算是少的”或“NumP算是多的”。例如:

(5)a.他外语就(考了)70分。

这是一个歧义句,只有有了上下文,才能确定其预设义。譬如:

b.他外语就(考了)70分,这次排名肯定要靠后了。(重读“就”)

c.他外语就(考了)70分,这次排名肯定要进步了。(重读“70分”)

例(5b)预设“70分算是少的”(隐涵“理应考得更多”);而例(5c)则预设“70分算是多的”。

“VP +就+NumP”预设“NumP算是少的”或“NumP算是多的”。例如:

(6)a.周主任发言就两个多小时。

这也是一个歧义句,只有有了上下文,才能确定其预设义。譬如:

b.周主任发言就两个多小时,讨论的时间还有。(轻读“就”)

c.周主任发言就两个多小时,张书记还要做总结,哪有讨论的时间啦?(重读“就”)

例(6b)预设“两个多小时算是少的”;而例(6c)则预设“两个多小时算是多的”。

“NumP1 +就+ NumP2”预设“对NumP2而言,NumP1算是少的/小的”(此时,NumP1重读)或“对NumP1而言,NumP2算是少的/小的”(此时,NumP2重读)。例如:

(7)a.十块钱就买了两只鸡腿。

这同样是一个歧义句,只有有了上下文,才能确定其预设义。譬如:

b.十块钱就买了两只鸡腿,现在的鸡都是激素喂的,也便宜。

c.十块钱就买了两只鸡腿,现在的钱已经不当钱用了。

例(7b)预设“十块钱算是少的;两只鸡腿算是多的”;而例(7c)则预设“十块钱算是多的;两只鸡腿算是少的”。

邵敬敏(1997)、卢英顺(1995)、周守晋(2004)等也曾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探讨了此格式的“主观量”歧义问题。它们指出,“就”的语义不仅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认为下面例(8)(9)是有歧义的。

(8)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9)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卢英顺(1995)对例(8)的分析是:“当‘就’的语义前指时,蕴含着‘人少’;当‘就’的语义后指时,蕴含着‘所抬起的重量小’的意思”[3]。周守晋(2004)对例(9)也作了类似的分析[4]。

3.“就”进入“仅X就Y”句式

“仅X就Y”句式具体又有以下三种类型(语例取自王弘宇1999):

(1)“仅XP就V+NumP”

陈述句式“仅XP就V+NumP”(XP不是数量短语,是表示时空范围或数量的状语成分)预设“NumP的时间(或数量)算是长的/多的;XP的时间(或空间、或品种数量)范围算是小的”。例如:

(10)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仅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三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11)千里黄河故道果树飘香,去年仅苹果、葡萄、梨的产量就达四千多万斤。

(12)北京市仅三环路内就有不下十万只狗。

例(10)(11)(12)的预设分别是“三千四百余年的时间算是长的;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时间范围算是小的”、“四千多万斤的数量算是多的;苹果、葡萄、梨的产量之品种数量范围算是小的”、“十万只狗的数量算是多的;三环路内之空间范围算是小的”。

(2)“仅(仅)用(了)NumP就VP”

陈述句式“仅(仅)用(了)NumP就VP”(“仅[仅]”和“就”的语义同时指向NumP)预设“NumP算是短的/少的”。例如:

(13)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不足三十年的光景,就拔地而起,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各国舆论探其奥秘,无不折服其倾全力抓教育的战略决策。

(14)灭火开始,10支水枪同时举起,仅用二十六公斤药剂,六秒钟就将油火全部扑灭。

例(13)(14)的预设分别是“三十年的光景算是短的”、“二十六公斤药剂算是少的”。

(3)“仅…NumP1…就V…NumP2…”

陈述句式“仅…NumP1…就V…NumP2…”预设“NumP1算是短的/少的;NumP2算是长的/多的/远的”。例如:

(15)仅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一个月内,就发生日军强奸中国妇女的事件两万多起。

(16)他仅用五发子弹就打死了四只老鼠。

(17)张大军当即向库里报警,接到报警的官兵仅用四分钟就从五百米外的营房赶到了火灾现场。

例(15)(16)和例(17)划线部分的预设分别是“一个月(的时间)算是短的;两万多起算是多的”、“五发子弹算是少的;四只老鼠算是多的”、“四分钟(的时间)算是短的;五百米(的距离)算是远的”。

六、“就”用作意志语气副词

“就”用作意志语气副词,相当于“偏、偏偏”,表明当事人(通常是发话人)态度坚决,意志不容改变。“就”一般需要重读。

(一)陈述句式“NP就VP”预设“有人劝阻/阻拦/阻挠NP+VP”;隐涵“NP+VP之意志不可更改”。

(1)你不让我干,我就要干。

(2)他就要去上海,我拦不住。

例(1)后一分句预设:“有人阻拦我干。”(此预设已被前一分句[“你不让我干”]说出)隐涵:“我要干之意志不可更改。”例(2)前一分句预设:“有人阻拦他去上海。”(此预设已被后一分句[“我拦不住”]说出)隐涵:“他要去上海之意志不可更改。”

(二)陈述句式“(NP)就不VP”或“(NP)不VP就不VP”预设“有人要求NP+VP”;隐涵“NP+不VP之意志不可更改”。例如:

(3)不吃,不吃,就不吃。

(4)我就不信这个邪!

(5)不去就不去,你说什么也没有用。

例(3)预设“有人要求(我)吃”;隐涵“(我)不吃之意志不可更改”。例(4)预设“有人要求我信这个邪”[注]在一定语境下,此句的预设也可能是“有人信这个邪”。;隐涵“我不信这个邪之意志不可更改”。例(5)的划线部分预设“有人要求(我)去”;隐涵“我不去之意志不可更改”。

七、“就”用作范围副词

“就”用作范围副词,相当于“只”。 通常,其语义指向后边的成分,究竟后指哪一个成分,往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

(一)“就(人称代词)+NumP”预设“NumP算是少的”。例如:

(1) 就这两个房间,是我们可以自由进出的,请不要随便进入其他房间。

(2)让你挑选的就他们十个人,你在他们中间挑吧。

例(1)(2)分别预设“两个房间算是少的”、“十个人算是少的”。

注意:若“就”的前后都有NumP成分(如孤句“我一个月就一万元”),则它属于评论语气副词。这时,其语义指向往往是不明确的,因而就会出现歧解。(详见下文)

(二)“就这样,S1”(S1是总结性小句;“就”同时具有语篇连接功能)预设“‘这样’所指的事件已经发生过”。例如:

(3)就这样,她终于学会了使用筷子。

(4)就这样,我们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例(3)(4)的预设都是“‘这样’所指的事件已经发生过”。

(三)NP+就+VP”(如“小明就喜欢踢足球”[注]此处仅仅是假定“就”用作范围副词;其实,此句中的“就”也可能被用作强调语气副词。等)。这类句式中,“就”的预设、隐涵触发功能与“就”的具体语义指向相联系。此处不再赘述,此句式实际上就是“NP+只+VP”。详见拙文《只字句中“只”的语义功能考察》(《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八、“就”用作关联副词

“就”用作关联副词,主要起关联作用。包括八个方面:

(一)“就”与“这”,“那”等词连用组成一个推断性句子。

判断句式“这/那+就+说明/要求/意味着/告诉(我们)p”(p是一个命题)预设“‘这/那’所指的情况是‘说明/要求/意味着/告诉(我们)p’的充足理由或依据”。例如:

(1)这就要求我一直努力学习。

(2)那就说明小王并不爱小李。

例(1)(2)分别预设:“‘这’所指的情况是‘要求我一直努力学习’的充足理由”; “‘那’所指的情况是说明‘小王并不爱小李’的充足依据”。

(二)“就”与“要是、如果、假如、的话”等词语组成一个假设关系复句;或者与“只要”等组成一个条件关系复句。前者如:

(3)如果/假如没有太阳,世界就一片漆黑。

(4)你要是不困了,就别睡了。

(5)她来的话 ,你就过来叫我。

后者如:

(6)只要努力钻研,就能攀登科学高峰。

(7)只要你带着手机,就不怕没有钱花。

注意:有时不带上述关联词语,“p就q”(p、q表示命题)句式中“p”与“q”语义关系仍有可能是假设关系或条件关系。例如:

(8)在西方留学,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即“只要留学西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

(9)有钱就行善。(即“如果/只要有钱就行善”)

(10)没有吃的就去偷。(即“要是没有吃的就去偷”)

不管是假设关系还是条件关系,我们都可以把这类句式概括为“如果/只要p,就q”。该句式预设“p是q的充分条件”;隐涵“p、q的联系是直接的,二者之间没有中介”。拿例(3)(6)(8)而言,它们的预设分别是“没有太阳是世界一片漆黑的充分条件”、“努力钻研是能攀登科学高峰的充分条件”、“(我们)留学西方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充分条件”; 例(3)(6)(8)的隐涵分别是“没有太阳与世界一片漆黑的联系直接的,二者之间没有中介”、“努力钻研与能攀登科学高峰的联系直接的,二者之间没有中介”、“(我们)留学西方与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的联系直接的,二者之间没有中介”。

(三)“就”与“因为”“既然”等关联词连用组成一个因果关系复句,其句式是“因为p,就q”或“既然p,就q”。此两个句式的预设都是“p是q的充足理由;并且P是事实”。例如:

(11)因为我怕她伤心,就没敢告诉她这件事。

(12)我们既然拿来了,就不带回去了。

例(11)(12)的预设分别是“我怕她伤心是(我)没敢告诉她这件事的充足理由,并且我怕她伤心是事实”、“我们拿来是(我们)不带回去的充足理由;并且我们拿来是事实”。

(四)“就”与“为了”共现,构成“为了p,就q”句式。该句式预设“p是q的直接动机”。例如:

(13)为了往上爬,他就不择手段投机钻营。

(14)为了赶时间,就少休息一会儿吧。

例(13)(14)的预设分别是“往上爬是他不择手段投机钻营的直接动机”、“赶时间是少休息一会儿的直接动机”。

(五)“就”与“有”共现,构成“有NP1,就有NP2”句式,该句式预设“有NP1是有NP2的充分条件”。例如:

(15)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

例(15)的预设“有山是有水的充分条件;有水是有脉的充分条件”。

(六)“就”与“说”/想共现,构成“说/想X就X”格式,该格式通常预设“想X是实施X的充分条件”[注]关于“说X就X”格式,有学者认为其中的“说X”与后一“X”的语义关系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承接关系。其证例即“她作风泼辣,办事风风火火,说干就干,说断就断”。对此说法及其证例分析,笔者不敢苟同。其实,此格式中的“说”的意义已经虚化,“说X”与后一“X”的语义关系只能是依变关系。当然,“X”的具体语义是比较复杂的,有时语义比较实(如“我说值多少就值多少”),有时语义比较虚(如“怎么说丢就丢”)。限于篇幅,本文暂不深究。。例如:

(16)他身边的太监、宫女就怕他喝醉酒,喝醉酒以后,说打就打,说砍就砍,毫不含糊!

(17)边军不管用,武将怕死,他们什么时候想来就来!

例(16)(17)中划线部分的预设分别是“想打是实施打的充分条件;想砍是实施砍的充分条件”、“想来是实施来的充分条件”。

(七)“就”进入“ X就X”格式

关于“X就Y”格式,赵静贞(1984)、杨德峰(2005)等都有专题研究,本文基于前人成果再从预设、隐涵视角进行探索。

1.“(要)X就X,S1”或“S1,(要)X就X”[注] 此格式出现的语境通常是:受话人提出或转述了某个建议、要求,发话人对此建议或要求作出回应。“就”兼表慷慨语气。(S1是一个小句)预设“X不合发话人的意愿”;隐涵“发话人(我)对X无所谓或很无奈,但我接受或同意X”。

(1)甲:你还是去一趟吧,不去可能不妥当!

乙:去就去,大不了多出点钱。

(2)我不勉强他,他要走就走。

例(1)中乙言的划线部分预设“(我)去不合我的意愿”;隐涵“对(我)去不去(那里)我无所谓,但我同意去”。例(2)的划线部分预设“(他)走不合我的意愿”;隐涵“对(他)走不走我无所谓,但我同意他走”。

注意:格式中的“X”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其深层语义都表现为一个命题(其中的主语成分、谓语中心成分都可以根据语境补出)。“X”为体词的,如:

(3)“别人还打出租车呢,两块就两块。”二木说。

例(3)划线部分中的“两块”实指“乘小面包车要两块”。

显然,例(3)的预设义、隐涵义分析仍适合使用上述分析模式。

2.“X就X吧,S1”或“S1,X就X吧”(S1是一个小句)预设:“X不合发话人的意愿;X是事实或‘X’为真。”隐涵:“发话人对X无所谓或很无奈。”

(4)甲:那儿没煤气,很不方便的!

乙:不方便就不方便吧,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

(5)不给就不给吧,再求也没用。

例(4)中乙言的划线部分预设“(那儿)不方便之现状不合我的意愿,‘(那儿)不方便’为真”;隐涵“我对(那儿)不方便之现状无所谓”。 例(5)的划线部分预设“不给(某物)不合我的意愿,不给(某物)是事实”;隐涵“我对不给(某物)很无奈”。

同样应该注意:上面格式中的“X”形式上常常表现为体词,但其深层语义仍是一个命题。例如:

(6)“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例(6)中的“女的”实指“来的是女的”。自然,此例预设义、隐涵义分析同样适合使用上述分析模式。

3.“V就V,不V就不V,S1(祈使句)”或“不V就不V,V就V,S1(祈使句)”(此格式中的V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预设“要么不V,要么V,只有这两种选择”;隐涵“请在V与不V中作出选择”。例如:

(7)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不接受,别犹犹豫豫的!

(8)对就对,不对就不对,应明确表态!

例(7)(8)划线部分的预设分别是“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只有这两种选择”、“要么对,要么不对,只有这两种选择”;隐涵分别是“请在接受和不接受中作出选择”、“请在对和不对中作出选择”。

4.“NumP1就NumP1,NumP2就NumP2,S1(祈使句)”预设“其数量应是确定的”;隐涵“请确定其数量”。例如:

(9)你送的两千就两千,三千就三千,不要含糊其辞!

(10)请假请五天就五天,六天就六天,别吞吞吐吐,好不好!

例(9)(10)划线部分的预设分别是“送(钱)的数量应是确定的”、“请假的数量应是确定的”;隐涵分别是“请确定送(钱)的数量”、“请确定请假的天数”。

5.论辩结构“A就A,不A就不A,S1(反问句或判断句)”或“不A就不A,A就A,S1(反问句)”预设“要么不A,要么A,只有A与不A两种可能”。例如:

(11)咸就咸,不咸就不咸,怎么既咸又不咸呢?

(12)不黑就不黑,黑就黑,不可能既不黑又黑!

例(11)(12)划线部分的预设分别是“要么咸,要么不咸,只有咸与不咸两种可能”、“要么黑,要么不黑,只有黑与不黑两种可能”。

6.陈述语境下,格式“不V就不V,V(起来)就X”(格式中的V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X表示状态的极限)预设“对主体而言,他/她/它(们)只有V与不V两种可能”;隐涵“主体不能掌握V的度”。例如:

(13)我这个人不喝就不喝,喝起来就没完。

(14)这个地方,不冷就不冷,冷起来就让人受不了/要冷就冷得让人受不了。

例(13)(14)的预设分别是“我只有喝与不喝两种可能”、“这个地方只有冷与不冷两种可能”;隐涵分别是“我不能掌握喝的度”、“这个地方,天不能掌握冷的度”。

7.祈使语境下,“不V就不V,要V就V个样子”预设“有人(通常是受话人)V得不够认真、效果差”。例如:

(15)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16)不学就不学,要学就学出个样子!

句(15)(16)分别预设“有人干得不够认真,效果差”、“有人学得不够认真,成绩差”。

8.表态语境下,“不V就不V,要V就V(他)个X”(X表示状态的极限)预设“只有V与不V两种选择”;隐涵“X应是V的目标”。例如:

(17)不拼就不拼,要拼就拼(他)个你死我活!

(18)不说就不说,要说就说他个狗血喷头!

句(17)(18)分别预设“只有拼与不拼两种选择”、“只有说与不说两种选择”;分别隐涵“你死我活应是拼的目标”、“狗血喷头应是说(责备)的目标”。

(八)“就”进入“(NP+)VP(,)就好了”句式

“(NP+)VP(,)就好了”句式来源于“要是(NP+)VP,那就好了”。具体形式上,它可以分为三种:(a)“要是(NP+)VP(,)就好了”;(b)“只要(NP+)VP(,)就好(了)”;(c)“(NP+)VP(,)就好了”。具体语义上,它可分为两种:对已然事态的否定性祈愿和对未然事态的肯定性祈愿。总之,不管何种形式,其内容都是表示祈愿。

1.对已然事态的否定性祈愿句式“要是(NP+)VP(,)就好了”或“(NP+)VP(,)就好了”预设“事实上,(NP+)不/没VP”;隐涵“(NP+)不/没VP是不应该的,对此我感到很遗憾/我为当事人感到遗憾”。例如:

(1)要是昨天你不去看她,就好了。

(2)下午我去听课就好了。

例(1)预设:“‘昨天你去看她’是事实。”隐涵:“你去看她,是不应该的;对此,我为你感到遗憾。”例(2)预设:“‘下午我没去听课’是事实。”隐涵:“下午我没去听课,是不应该的;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2.对未然事态的肯定性祈愿句式“要是(NP+)VP就好了”或“(NP+)VP就好了”隐涵“(NP+)VP是发话人或当事人的最大愿望”。例如:

(3)他曾不断地在心中念叨: “有台相机就好了,有台相机就好了! ”

(4)他说:“明天要是能见到她就好了,我要充分征求她的意见呢。”

例(3)(4)的划线部分分别隐涵“有台相机是他的最大愿望”、“明天能见到她是他的最大愿望”。

3.对未然事态的肯定性祈愿句式“只要(NP+)VP就好了”或“不/别/没有VP就好了” 隐涵“(NP+)VP是发话人的最低愿望”。例如:

(5)我不要求有什么报答,只要你们不说我坏话就好了。

(6)别灌我的迷汤了,不忘记我就好了。

例(5)(6)的划线部分分别隐涵“你们不说我坏话是我的最低愿望”、“不忘记我是我的最低愿望”。

以上,我们从语用功能的维度对“就”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诸句式、格式中的预设、隐涵触发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析,同时还概括出它所在句式的预设(义)、隐涵(义)分析模式(析出规律)。但愿这项工作能够进一步开阔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视域,促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能够为计算机的汉语处理做一点奠基工作。

猜你喜欢
充分条件划线副词
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量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Parents and Kids
Ambition
有限μM,D-正交指数函数系的一个充分条件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副词和副词词组
p-超可解群的若干充分条件
新目标七年级下期末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