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225400)
孙 娟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以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帮助学生把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但现在的许多数学课堂进行巩固练习时,有些教师满足于完成教科书、练习册、试卷上的习题,喜欢就题讲题;有些教师则讲究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有些教师……这样的巩固练习往往习题量大、形式单一,且一些练习的形式属于“纸上谈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而失去练习的兴趣。
为有效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探索,组织学生践行各种练习活动,使学生做到“知情行合一”。所谓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就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具有特色的逻辑框架,是体现知识与技能之间有效融合的一种练习方式。作为结构框架,教学模式能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教学模式能突出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简而言之,它是构成数学课程、教科书、巩固练习和教师主导活动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具有练习活动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操作方法等五个因素。
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作支撑,因为理论指导着具体的教学行为规范,而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发展论认为,每位公民都应该具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兴趣中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知识的能力。有效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通过外界事物和在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维果茨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现有的发展水平(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完成一定的智力任务)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经别人给予协助后可能达到的水平),因此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在于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中,提升学生的践行品质这一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以及师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关系。同时,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着教学模式的特点。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行”为着力点,探索学生喜欢的新型课堂练习模式,改变学生机械枯燥的数学练习状态,为教师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教学案例;第二,拓展练习内容,改变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探索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渗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活动中安排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每个步骤应完成的任务。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注重构建一个“准行”的练习模式,具体而言,其操作程序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练习环节实施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会行”的必备基础知识,然后创设练习情境,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融合,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练习。练习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在自我内化所学知识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坚信自己“准行”(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能进行后续练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践应用的练习情境,模拟生活场景,将生活应用融入练习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对话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以及仿真体验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行”的信心,最终完成练习任务。
动脑动手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践行活动中抓联系、辨差异,经过手脑活动后,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以“行”为着力点的练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强化新知,促使学生在践行中明晰新知的本质,抽象概括自己的发现,在相互交流中深化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真“行”。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把练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拓展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动”促“思”。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发现自己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真的很“行”。
佐藤学教授分析日本课堂教学的现状后,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未能交给学生学习的主权;二是仅靠教师来实现课程教学改革,而没有把课堂创建为学习型的共同体。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条件和因素融为一体,使模式充分发挥效力,获得好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各种方法让练习充满趣味,使学生不仅仅获得知识,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影响课堂练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要使学生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练习过程。因此,保障学生的练习主权、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等是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和以“行”为着力点构建数学课堂练习模式的重要条件。
不同的教学模式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教学程序和条件不会完全相同,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就有所区别。以“行”为着力点的数学课堂练习模式,教学评价是本模式所特有的,是完成练习任务、达成练习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即以“行”为中心的教育评价系统。这里的“行”,指的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行动能力、行为品质、践行水平等。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是引导学生践行,激发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为行而学”是评价练习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这里的“行”,是指在已有“行”(练习的起点)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行”(练习的目标),包括行得更正确(方向)、行得更丰富(数量)、行得更快捷(速度)、行得更有创意(新度)、行得更有美感(品位)、行得更有效(效果)、行得更快乐(情感)等,其他目标,如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等受践行目标的统摄。
这里的“行”是促进学生练习的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在践行中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学探究、学创造、学表达……“以行促学”中的“行”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以及在真实情景中的“行”(学生的真实生活)。
“学以致行”中的“行”是练习的宗旨。“学以致行”是从练习策略的选择角度来讲的,即不管学习的内容是理论的还是情感的,是知识的还是技能的,不管练习的方式是始于阅读的还是始于听讲的,是始于文字的还是始于图像的,最终都要引向践行、走向践行、归于践行。
学生练习的效果好与不好,主要看是否能“行”。评价学生练习效果的根本标准是“行”,包括在应用情境中看学生的运用水平、在活动情境中看学生如何“行”、在生活情境中看学生的真实行为、在问题情境中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课堂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是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注重交往的情际性师生关系。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模式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的学习兴奋度是否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 布鲁斯·乔伊斯 (Bruce Joyce),玛莎·韦尔 (Marsha Weil).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
[3]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5.
[4] 王 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