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市第一小学(224000)
刘秀东
数学学习中,分析和明确数量关系是形成解题思路、建立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采取有效的策略,巧妙引导学生开拓思路,高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中存在较多相似的数量关系,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导致错解。因此,在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差异对比,引导学生明晰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容易混淆乘法和加法题组的数量关系,于是在讲解“有3盘水果,每盘有8个,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和“有3盘水果,左边一盘6个,中间一盘7个,右边一盘8个,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两道题时将两个数量关系并列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明晰问题的异同点,真正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这两道题的相同点为“都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都可以用加法求解”,异同点为“第一道题可以用乘法求出”。然后教师让学生列出解答每道题的算式,要求有几个算式就写出几个算式。学生列出以下算式:①3×8=24(个);②8+8+8=24(个);③6+7+8=21(个)。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道题均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为什么第一道题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能用乘法计算?”经过一番思考、分析、对比后,学生认识到:①水果的总个数=左边盘里的水果+中间盘里的水果+右边盘里的水果;②第一道题的三个加数相同,均为8,可以用3×8表示。这样,通过差异对比,既深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又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培养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能力。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分析数量关系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因此,在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晰数量关系,最终巧妙地解决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红星期天去爬山,上山和下山共用了6个小时,已知上山用了3.5个小时,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求上山的速度是多少?”此题巧妙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可以使问题得到快速、有效、准确的解决:①若想求出小红上山的速度,需要知道小红上山所用的时间(3.5小时)和上山所走的路程(未知),从而得出上山的速度=上山的路程÷上山的时间,即上山的速度=上山的路程÷3.5(分析法);②若想求出上山所走的路程,需要求出下山的路程,即上山的路程=下山的路程;③若想求出下山的路程,需要求出下山的时间(未知)和下山的速度(7千米/小时),即下山的路程=下山的时间×7(分析法);④若想求出下山的时间,需要用已知的上山和下山的总时间减去上山的时间,即下山的时间=6-3.5=2.5(小时)(综合法);⑤已知下山的时间(2.5个小时)和下山的速度(7千米/小时),可以求出下山的路程=2.5×7=17.5(千米)(综合法);⑥已知上山的路程(17.5千米)和上山的时间(3.5),可以求出上山的速度=17.5÷3.5=5(千米/小时)……综上所述,此题的解应为7×(6-3.5)÷3.5=5(千米/小时)(综合法)。
在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教学“方程”时,教师出示以下一道应用题(如下图所示)。
解决此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在于挖掘图中的有效信息,明确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根据图中“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的信息,可以找出“我的邮票张数+姐姐的邮票张数=180”这一数量关系;然后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即设弟弟有x张邮票,再根据题中“姐姐邮票的张数已经是弟弟的3倍了”这一信息可以推出姐姐的邮票张数应为3x张;最后根据“我的邮票张数+姐姐的邮票张数=180”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为x+3x=180,解得x=45,所以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总之,在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差异对比,有效渗透方法,不断强化数量关系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