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外国语学校 广西南宁 530000)
校园心理剧是受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一种心理辅导手段。最近几年通过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剧的应用效果较好。校园心理剧的意义在于通过让学生扮演在生活中遇到心理困扰的当事人或者由当事人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我校的中学生也多数来自于周边城中村,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测试和对班主任的走访,我校中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1)父母关注较少,家庭教育缺失。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还有父母的普通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暴力沟通方式。
(2)行为问题较多。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有一些行为上的问题比如打架、抽烟、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都是寻求关注的典型表现。
(3)二胎政策开放后引发的心理不平衡问题。因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很多家庭在二胎政策开放后陆续出现家里的新成员,父母没有意识的关注大孩子的心理成长,面对新成员的加入,父母的关爱更加缺少,加之青春期的心理显著发展,引发的情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问题日益显著。
自2015年我校就开展基于校园心理剧理论为基础的特色活动,借助每学期一次的大型心理活动月,发动全校力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体验,得到成长。
首先,让学生对心理剧有所了解。很多同学提到心理剧就存在一些误解,觉得心理剧没有课本剧或者小品等有趣,觉得只是说教式的演绎。那么我们通过在心理课上优秀心理剧的展播,心理剧的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心理剧的形式还有表演方式,剧本如何创作,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其次,加大宣传。在学生了解心理剧框架之后,我们通过社团进班、海报招募、方案宣传等方式招募演员和编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面试、表演、剧本创作的指导,观众评委的打分,让学生对心理剧进一步加深了解,并且通过这些过程对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意识和觉察。全校范围内的大力度宣传,必然使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有所关注和重视。
最后,心理剧以比赛方式进行,扩大了社会影响。我们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心理剧的展示,每个班级讨论出每个班级同性的一个主题问题,心理辅导老师以及班主任对每个班级的心理剧编剧、彩排等进行指导。通过初赛、决赛的方式,让每个班级能够积极参与,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加强了班级的团队凝聚力,在剧本不断修改中,演员的不同感受和体验,参与者的建议与帮助,让班级的共性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调查,班主任和同学们都反馈,校园心理剧帮助学生提升了几个方面的能力:
1.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校园心理剧与其他形式的校园剧最大的区别是剧本随着剧本中角色的不同感受产生相应的变化和改变,不是一成不变的。那就需要参演的所有人员能够准确表达情绪情感,通过不断的修正和确认,把情绪准确表达。这种识别情绪的能力,表达情绪的方式,会在生活中得以迁移和运用。
2.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展示一部完整的心理剧,学生需要参演人员在过程中,与同学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涉及到道具、走位、音乐还要与校外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如果需要演绎长辈角色的还需要跟家里的相关长辈沟通,比如父母、邻居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加强了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
3.加强团队凝聚力。在心理剧编排中,所有成员都需要参与其中,即使是普通的观众也要提出意见,班主任给予指导,并且关注到每个角色的内心想法和感受。作为一次班级的作品,每个学生都愿意自己班的作品有所成绩,能够引发共鸣。
4.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很多家长反应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沟通,回到家里只会把房门关闭拒绝沟通,很是头痛。心理剧的编排和展演,让家长和老师们更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想法,调整好沟通方式和尊重他们的个人想法,更好的关爱他们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还存在几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还需要继续学习与探究。
虽然整个校园心理剧比赛下来,不管是从学生层面还是学校家庭层面都有所受益,但是一部好的心理剧确实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投入,从编剧到修改剧本,再到演员的排演。如果能够在日常课堂中把心理剧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利用课前时间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热身和互动,未尝不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方式。
通过近十年的心理调查和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家庭,没有家庭的改变和家长的改变,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既然心理剧能够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我们也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心理剧让家长参与到心理剧的排演中,走进家庭或者走进附近社区,让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有所改变。对于未成年人,家庭成员的影响还有同伴互助都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至关重要。如何在家庭中运用心理剧技术,使我们下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