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春华小学 马 敏
“人人成功”是未来素质教育恪守的誓言,而一切素质教育都是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开始的,学生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语文教师的熏陶。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师,其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行为对学生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下面笔者仅从教学习惯、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生大都喜欢模仿教师,从而学到和养成教师的某些习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兢兢业业的态度、善于创新的教法都会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良好刺激和榜样。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涉及写字、说话、自学能力等诸多方面。譬如教师自己不习惯用普通话教学,满口乡音,那学生就会土腔土调,因为学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是在教师良好的语言环境的滋养下,逐步将他们的方言及语言渣滓清除掉,从而形成的语言习惯。还比如在板书上,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习惯书写得工整漂亮、条理清楚,给他的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美,久而久之,他的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作业也会自然而然写得整洁美观。相反,如一个拖拉懒散的语文教师不能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那势必也会使他的学生养成迟交或不交作业的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能力、业务、学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练就“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的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借鉴,哪怕是圈圈点点、勾勾划划的批改符号都要规范严格。因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潜在能力就得到了开发,可想而知,学生对有好习惯的教师是欢迎和爱戴的。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型的教师总是持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常用“大家认为怎样”等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空间,支持鼓励他们求异和质疑,不用唯一方法、统一答案来限制他们分析课文,这势必会形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教学气氛;而专制保守型的教师喜欢以命令的态度对待学生,习惯用“那是不对的”语言对待学生的思考和异议,过分强调统一答案,这种教学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欲,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害怕错误,这势必会形成沉闷呆板的教学气氛。作为综合培养学生素质的语文学科更应该提倡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开展经常性的课堂讨论。尽量多开辟一些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的途径,放手让他们去动手动脑。具体侧重在两个方面:第一,质疑问难。这包括对课文、对练习,甚至对教师的观点都可以鼓励他们去怀疑,使他们能用批判的态度求真求实。如笔者在上《我的读书时期》时,一学生在质疑中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作者考厦门大学预科班时,求学校发了一张假“文凭”,这样写是不是影响这篇传记的真实性?全班马上展开讨论。有学生说假文凭影响作者声誉,不写不影响升学进程的完整性。也有学生说作者写假文凭是不讲假话、实话实说,这张假文凭中就包含着真、善、美,这是自传真实的体现。显然后者讲得合情合理,笔者给予了肯定。通过这一质疑,既加深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求新立异。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通过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圆其说,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还能让学生在辨别是非对错中增长知识。如在上《小麻雀》一文时,笔者就小麻雀的结局设计了一堂辩论课,正方的观点是“小麻雀死了”,反方的观点是“小麻雀没有死”,双方辩论异常激烈,都言之有理,通过这一辩论学生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传统的“以升学为目的,以高分量才”的应试教育将被素质教育所代替。因为未来的许多部门不仅需要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也需要一些特殊的专门人才。能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特长是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层次的要求,针对这点,笔者的做法是“课内学基础,课外练特长”。下面就从后一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笔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活动,把全班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再结合他们的特长分成了五个小组:以培养思想活跃、见解独到、能说会道为目的的“演讲组”;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报、关心国家大事为目的的“新闻组”;以训练“绘声绘色、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朗读为目的的“诵读组”;还有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为主的“写作组”;以规范学生的书写为目的的“练字组”。这些小组每周定时活动一次,教师自己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指导者,理应多参加活动,及时掌握小组活动情况。还可以经常在课前5分钟进行适当抽查。如笔者在上鲁迅的《最先与最后》一文时,首先让演讲组的一个同学针对平时运动会的优胜者和失败者的心态作即兴演讲,并且导入新课,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是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启蒙者,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只有以自身良好的习惯感染和滋养学生,大胆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素质教育的“没有差生”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