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 汪海澜
思想品德教育对每一位中国小学生而言均不陌生,其不仅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人整体素质高低的指标,还可以帮助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是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三观养成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后续的发展和成长。小学生的智力思维和道德意识,即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均处于萌芽期,但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面临的道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言行一致,对是非有自己的正确把握,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那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现阶段暴露出的问题有哪些?可以采取的改进策略又是什么呢?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小学都会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设置只是流于形式,包括个别教育机构和学生的父母,而对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思想品德教育。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学校会在课程安排上故意削弱思想品德课的分量,将其换成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要”科目,要求学生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学习基础知识,殊不知真正的基础知识早已被弃之不顾。而且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应付期末考试,甚至会在考试前直接将题目的80%内容透露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
要想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的不重视,致使在选聘教师时缺乏严格的职业标准,甚至会选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思想品德教师。这一类教师大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教育技能有所欠缺,倾向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会降低,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一些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导致思想品德教育不受重视的因素。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的一切都有着较大的探索兴致。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为学生创造既丰富又熟悉的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真正引导其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互帮互助一家亲》的章节内容时,可以先请学生回忆自己和家人一起合作完成的某件事,然后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国的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刻,要想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并非易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校、社会和家庭就要齐心协力,学校要通过专业渠道选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育人才担当教职;家长要转变态度,注重对孩子日常道德意识的培养;社会要加大道德宣传普及力度,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并且一旦养成某种习惯,后期很难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这一特性,不要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与锻炼。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得这些训练过程和结果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固定模式,即条件反射,并在日常的实际运用中逐渐外化为自然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家长和社会要相互联合,纠正目前存在的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引导学生朝着更为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