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李高祥 张钧
摘 要 基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观点,对“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三个时间段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十余本现代教育技术教材进行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表现形式方面对教材详细地进行比较研究,寻求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演进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新教材建设建议,以期为相关教材改进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研究;教材;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6-0050-03
1 前言
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点比较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相关教材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3]。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育技术课程和教学进行改革。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以及新的教育思想的滲透,大量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
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受到政策和教育技术发展的双重影响。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又需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现状,预测新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新教材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 教材概况
如表1所示,本研究对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期间的两本、“十二五”期间的三本以及“十三五”初期的两本共计七本教材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归纳,此类教材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还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
3 目标比较分析
教育技术AECT1994定义的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明确了教育技术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学科。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赋予“现代”二字,即把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完成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阶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课程目标均是围绕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制定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二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的课程目标与“十一五”的相比较,弱化了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掌握,增加了培养学生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设计有效教学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十一五”期间只需达到学生学有所长的目的;“十三五”与“十二五”相比,只是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着力培育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开发、应用、创新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课程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和更新。
4 结构体系比较分析
教材的体系结构是决定教材质量的关键,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需要纵横联系紧密、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知识传授和论证体系[5]。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培养目标、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基本要素,其教材结构体系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比较三个时期不同教材的结构体系,可以得出表3所示结果。
其中,理论方法和学科背景是入门知识,每一个版本都有介绍,只是篇幅不一:胡小强版所占比例最高,为16.52%;其次是陈贵平版的15.86%以及王润兰版的13.64%;相对较少的是陈列尊版的4.41%、王陆版的6.83%、冉新义版的9.45%。可见,理论方法和学科背景内容所占比例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时期都有高有低。教学设计内容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都是两位数的比例,而在“十一五”时只是个位数。教学环境在各个版本里所占比例较少,没有显著区别。教学资源在不同版本中所占比例都是首位,接近整本书的一半。教学实践与应用在胡小强版中所占比例最高,为全书的一半;而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这一内容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其中王润兰版最低,只有3.50%的篇幅。评价在陈贵平版和陈列尊版中未提及,在王陆版所占比例最高,但从整体看,评价内容所占比例都不高。
5 内容比较分析
在理论上的主要特点 首先,它们都会首先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涉及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等。其次,在比例分配上有所不同,在陈贵平版和王润兰版中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这两个版本相对重视理论知识。最后,具有一定政策倾向,注重反映国家的意志和意愿。比如:随着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提出,李振亭版增加了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内容;201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能力标准(试行)》,冉新义版增加了此《标准》提出的背景和具体内容。
在教学环境和媒体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环境和媒体的选择主要是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发展演变的。每个时期最新的、最主流的信息技术都是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编制的对象,如“十一五”期间所选择的投影仪、录音机、扩音机、VCD、DVD、开路/闭路电视等媒体,“十二五”期间选择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学系统、数字化语音实验室等环境,“十三五”期间选择的智慧教室、翻转课堂、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等环境。
在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应用上的主要特点 在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应用上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多媒体课件素材都是从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的选取和处理进行编排。所有教材都比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应用能力,用了大量篇幅编排教学资源和应用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迅猛发展,给教学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简单的演示课件PPT、交互性课件Authorware,到复杂的微课程制作、网络教育资源如MOOC的应用以及移动学习资源包的开发等。
在教学设计与评价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从普通的到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统一的到多元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涉及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评价在传统的考试基础上增加了档案袋评价、概念图评价、项目评价以及在線考试等方式。
6 表现形式比较分析
“十一五”期间的教材,其表现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以叙述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图表等表现形式和手段。而“十三五”期间的教材则尽可能地采用可视化方式为主、叙述为辅的表现形式呈现。这种改变不仅便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7 发展趋势与建议
根据对“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七本教材的现状、目标、体系结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比较分析结果,本文对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建设进行预测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应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体系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涉及理论与实践这两大领域,但它是在教育技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学科上发展而来的,应具有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在明确课程特点的同时,还应明确课程的研究对象,这样课程体系才完整。
应理论联系实际,偏重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生的职前教育课程和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弱化理论深度,积极吸纳本科教学实践经验;还应保持与有经验一线教师的联系,掌握各学科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教材的完善和实用性的规划。
应注重学科最新成果和技术的运用 在介绍国内外最新理论或国家政策的同时,还应增加最新的技术成果的应用,加强教材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表现形式多样化 基于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多采用可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便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资源更丰富 基于移动学习特点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便于教师和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从碎片化学习视角,开发适用于本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包,内容包括教材配套的PPT、教学故事精选案例、教育资源学习网站以及操作视频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4]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88-91.
[5]谢双玉,许英杰,曾群,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215-220.
[6]胡小强.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李振亭,马明山.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陈贵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陈列尊,陈卫文.现代教育技术[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王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润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2]冉新义,刘冰,安素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