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文章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完美结合的角度,论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最优化的几个主要途径以及优势。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课堂
信息化、知识化的新时代,教育体制得到改革和完善,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与信息社会的接轨。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构建生机和活力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 借助于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兴趣点,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优势,在课堂之初,直观呈现八国联军侵华的情境画面,让学生看到从生动、直观的画面中,初步感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引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探究的兴趣;借助于多媒体,呈现1900年的一张国外的明信片,从图片中,学生对八国连军侵华的行径一目了然——八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围攻“中国龙”,生动的图片,简洁的画面,让学生感知一部中国血泪史,也促进学生了解侵华战争;用多媒体呈现义和团团民的图片、呈现义和团的团旗、呈现义和团的武器等,让学生从画面中,初步感知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实质;再借助于多媒体呈现义和团的图文并茂的简洁画面,从文字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义和团运动这个历史史实,激发学生探究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等的欲望。
历史事件庞杂、历史时间凌乱、历史人物众多,知识点零碎,学起来不容易,为此,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有些知识也难以深刻理解,而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势,在导入环节运用,不仅利于兴趣的激发,也构建轻松的氛围,促进有效课堂。
二、有效利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微课是短小精悍的课,微课因为“微”、“短”、“小”而运用灵活,也因内容集中、结构简单、形式自由等,而活跃课堂,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例如,在导入环节,利用微课,对重点和难点先进行简单的呈现,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把握重点和难点,从而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如《戊戌变法》教学时,教师应清楚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兴起,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代表人物、以及目的等,而这个重点和难点,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一一细数家珍,学生会感到乏味至极。而如果在课堂之初,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材料而制作微课视频——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视频包括当时的时局图,提出问题:怎么办?希望在哪里?这个部分,让学生对当时的市局一目了然,由这个时局图,不言而喻,引出与之相关的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问题,出示梁启超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在教学中,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戊戌变法的第一幕——公车上书,对这个事件的上书的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以及影响等;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戊戌变法的第二幕——大展宏图,让学生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除“旧”布“新”,短短的5分钟的微课,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主要内容而一览无余,把握这个知识点,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而呈现戊戌变法的第三幕——“曲终人散”,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戊戌政变”这个史实,学生这个微课中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得到哪些启示......在课堂结尾,利用微视频,呈现一些思考题、探究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强化知识的运用。这样,几个微课的融入,拓展了课堂内容,也方便问题等的呈现,延伸了课堂的长度、拓宽了课堂的深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 借助于网络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便利,可以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并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历史素养和历史分析能力。
如《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时,利用网络技术,链接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阿民日记》,从而理解“两个凡是”的主要内容,通过网络技术,而“历史再现”,“实事求是”的提出、197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情境,情境的构建,利于学生和作探究,如如果你是与会代表,你会提出建议和意见,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1978年这个分水岭而进行前后的对比,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依托信息技术,课堂多姿多彩,生机盎然,多媒体的融入、微课的运用、网络资料的结合等,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成红娟. 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
[2] 孔晏清. 浅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8).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