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内容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课文语感、感悟社会、理解文章思想的有效途径。多种形式的读,在读的实践中强化积累,锻炼语感,升华体验与领悟,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读,在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忽视了或者是简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确定朗读策略,强化朗读已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朗读时间安排不合理。在一节语文课中,40分钟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被老师提问所挤占,而学生缺乏读的时间,朗读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往往采取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多数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3.朗读的涉及面不广。课堂中的朗读,教师只选取几个语言能力好的同学示范,大部分同学缺少读的机会,当了观众,读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4.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一、刻板,常见教师在分析之余来一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或“把主人公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要求,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将理解、感悟结合起来。
二、朗读教学策略分析
1.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正确,语言规范,即要使用普通话读,不减字,不加字。(2)读得流畅正确,即不复读,也不能将句子读断。(3)感情丰富,语速适中。将声音的起伏变化与文本感情一一融和,使朗读成为体现文本灵魂的有效方式。
2.保证时间,提高效果
依据学生年龄、教材文本特点设计每堂课的朗读时间,有效确保学生读的时间。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于朗读。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实行分层朗读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朗读基础,制定分层朗读。一篇课文要掌握好4个朗读层次:(1)结合工具书,查清字音,初步读通顺;(2)流利读课文,读懂文章梗概;(3)有感情细读课文,培养寓“声”于景的能力;(4)精读重点段落,升华文本主题。
4.朗读方法多样,寓教于乐
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过程的单调乏味,让朗读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1)设计氛围,导入文本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文本密切联系的氛围。朗读时学生才能投入感情,体会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学《边城》一文,播放了一首有关赞美家乡的钢琴曲,文章中的意境自然流露出来了。
(2)评价朗读,促进发展
在文本读的形式中,评读是很重要的。课堂中,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们常用“比赛”的方式组织朗读,如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分组比赛等。比赛后,教师积极进行评议,教师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尊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力在表扬中得到提升。
(3)创设平台,进行比赛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引入比赛竞争机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单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读,都给打分的评价,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积极读书、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次,创设平台,给予同学们读的机会,组织早读课、阅读课、读书课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能手”,让获胜的学生在成功中更进一步,让失败的同学迎难而上,力求进步。
(4)注重示范,学生模仿
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和习惯与科任教师的示范朗讀密不可分。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学生朗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说教,而不示范,不教会读的要领,学生是很难提高朗读水平的。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积极模仿,师生的互动也能积极培养起来,且达到了共同提高。
(5)个性化朗读,展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阅读者理解和感悟也各不一样。朗读个体存在差异,朗读的方法也自然不同,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让学生读出特色,品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朗读水平与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深刻体会到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不仅要注重质量,同时也要强调读的形式与方法;情感饱满的课堂朗读,是学生、教师、作者感情交流碰撞的载体,是让学生藏情于心间,流露在朗读中,是语文课堂永葆生命力的主流。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