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 王延芬 李黄艳 宋平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96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96倒不良反应经即刻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痊愈及好转率96.88%。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医生与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掌握药学知识,充分重视医护一体化在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加强药物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尽可能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医护一体化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甚至有害或意外的反应。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及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加,ADR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虽然药物治疗是临床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仍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ADR的预防和监测是医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对9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总结,分析ADR发生的临床特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某内科住院接受药物治疗后发生ADR的患者96例。
方法:通过分类统计,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药物关联评价、严重程度及恢复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ADR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男女比例1:1.909,女性略高于男性。患者年龄16~93岁,平均64岁,≥60岁68例(70.83%),发生ADR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ADR的药物种类:本组96例报告中,共涉及9类药物56个品种,专科主要用药不良反应较高,神经系统药30例(31.25%),精神疾病药23例(23.96%);其次是中药制剂,13例(13.54%),见表1。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96例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9例,40.63%),主要表现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全身性损害(29例,30.21%)和神经系统损害(26例,27.08%)。
ADR给药途径及严重程度: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用药,48例(50.00%);口服,42例(43.75%)。静脉给药严重程度最高。
96例ADR事件恢复情况:96例ADR经即刻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痊愈及好转率96.88%。其中痊愈63例(65.63%),好转30例(31.25%),未好转2例,不详1例。
96例ADR的药物关联评价:很可能有关67例(69.79%),肯定有关14例(14.58%)。
讨论
患者自身因素:①发生ADR男女比例1:1.909,女性略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对药物更敏感,可能与男女生理机能不同有关。②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本组患者年龄16~93岁,因本组研究疾病谱主要为老年患者,故/>60岁的68例(70.83%)。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减退,故常联合用药。而老年人药物代谢功能減弱,药物半衰期延长,易于体内蓄积,极易发生ADR。调查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因此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防治不良反应。③个体差异因素中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也可有不同的反应,某些病理状态也会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因此,老年患者给药时应因人而异,合理选择、简化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质量方面的原因:①药物中的杂质、药物中的微粒、pH值、酸碱度、渗透压、药物保管不当、输液速度及浓度等因素均可导致ADR。许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②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96例报告中,共涉及9类药物56个品种,专科主要用药不良反应较高,神经系统药30例(31.25%),精神疾病药23例(23.96%);其次是中药制剂13例(13.54%)。③给药方法方面的原因:个别医生对药物,特别是对新药的药理、药效知识掌握不全,处方配置不当,也导致ADR发生。用药途径不当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作用的发挥。ADR的临床表现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疹、皮炎、瘙痒、药疹、面部潮红、紫癜等,临床较易观察和发现,应及时给予处理。而对于一些较为隐匿的药物反应,对人体损害较大,故临床上医护一体化的紧密配合尤为重要。后期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还可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第一手资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