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勤
(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
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就是要体现这一理念,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语文课程,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些目标正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素质教育的实施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农村高中尤为严重。新课改实施已经几年了,可是新课标在落实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教与学之间的磨合困难重重,语文课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在所有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身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农村中学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滞后影响课改进度;二是人文性影响不足使语文教学处境尴尬;三是工具性得不到体现使语文课体现不出实用价值。这几点是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中暴露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教师自身来说,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熟悉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自己要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增强职业道德,不断提升精神追求。掌握教育规律,拓展科学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强化教师培训力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培训,如请专家培训、请城里重点中学老师送教下乡、送农村教师到城里重点中学进修等,多渠道加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力度。
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大语文观”,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针对语文课思想性、人文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将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怕学变为爱学。落实到“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适当取舍,添加一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校本课程,我们当地很有名的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民歌《临夏花儿》,它的歌词可看成是优美的抒情诗,将其加入诗歌单元的教学,成为学生爱读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本地的秧歌中也有很多唱词,尤其秧歌曲中,除了一些传统的内容,歌唱者也加入了许多歌颂党的政策,赞美幸福生活的内容,是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最好例证,也可作为校本教材用。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让他们把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的观看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傩戏的表演近似哑剧,演员只有动作,没有唱词,剧情靠观众的理解判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础知识的积累也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结合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如从汉字表意又表音的特征入手,说明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形声字、会意字都有独特的表意效果,可以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堂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考查几个成语、熟语的书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释其意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得知识,并产生自觉学习的愿望。在抓好双基训练的基础上,从阅读教学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汉字表情达意的兴趣,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用文字把自己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感悟表达出来,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的三维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将基础知识的积累、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及情感熏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利用语文基础来加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将其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体现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给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获得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还要学会方法,所以教学设计对一堂课而言至关重要。备课既要备好教材,也要备好学生,更要备好教法,备教法要把握好“度”,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的传授要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中不适合农村学生认识理解的部分处理掉,免得浪费时间。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尤其要设计好“问题”,既能突出课堂重点、难点,又值得学生思考,不会难倒学生,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在近年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对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通过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一些改革,能够实现新课程对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理念,真正实现高效课堂,进而实现提高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目标。
[1]杜运师.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4).
[2]刘波.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体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