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正日益彰显,语文教学要通过朗读去激活文本,去感知、理解、评价和收获,获得对文本开放性、多元性、深入性、建设性和个性化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朗读教学做得更扎实,不能游离于形式,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实施朗读教学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有的放矢。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①发音正确;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情感,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语气的轻重。
1.“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个字的字音要读准,发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不添字、漏字,不读错字,不唱读。例如,教学《鼎湖山听泉》: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鼎湖山的美丽风光,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
师:大家注意了,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起再来读一遍。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2.“流利”地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语气要连贯,做到通顺流畅,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读出句读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快慢适当。特别是要读好长句子的停顿,一些拗口难读的长句子,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生理上需要的停顿换气,必须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不能因句子过长而随意停顿,造成停顿不当或断句不当的失误,破坏语意的完整性。如“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白杨礼赞》)。 再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3.“有感情”地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朗读要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如《紫藤萝瀑布》依次写“一树花”“一穗花”“一串花”“一朵花”,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比喻生动、拟人真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为紫藤萝的茂盛亮丽而兴奋、感动;“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个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要读出喜悦、赞叹之情,流露出赏花时的陶醉感。以上三个要求既是一个整体,又是逐层提高的,不能分割。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引起许多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如何读出感情,老师应该设定具体的要求,提供有效的技巧指导和必要的示范。
1.读好语气和语调。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在朗读中,气息、声音状态和表达的情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要求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会有相应的声音。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有着不同的声音状态。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它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不同思想来确定。如《海燕》一文中,开头描写刻画了海燕飞翔的外在雄姿,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朗读时要采用欢快的语调把“黑色的闪电”“高傲”读为重音,而海燕内在的渴望,则是其它旁听者及乌云通过它在空中飞翔时的叫喊声听出来的,读“欢乐”“愤怒”“热情”“胜利”这几个词语时,语气、语调依次逐渐加重。而后面描写的其它三种海鸟的丑态,要读出鄙视、不屑一顾的情感,语调稍低,读出它们的恐惧、畏缩和懦弱,与海燕的勇敢、自信和强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2.读准停顿和节奏。把握朗读中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来取舍,以能给听者留下最佳的思考余地和最能表情达意为基点,合理地安排停顿的时间,节奏的快慢更要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节的变化来确定。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朗读时要节奏轻快,读出淡淡的喜悦。作者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见好友居然也没睡,更是兴致大增。“念/无与乐者”中的“念”字要拉长字音,读出一点寂寞之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中的“但”字拉长字音,读出一点感慨;“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字拉长字音,作者融进自然,心情闲适,读出一点兴奋,又有一点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另外,还要注意重音的处理,朗读时为了实现朗读目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强调和突出的词或词组要重读。例如《海燕》一文“雷声轰响……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一段,语速要快,重音要读得高亢有力,反映波浪与狂风的激烈搏斗,读出狂风的不可一世,还要读出波浪勇敢地迎战的斗争精神。所以,重音应落在“轰响”“愤怒”“呼叫”“争鸣”“抱”上。特别是最后一句中 “恶狠狠”“摔成尘雾”“碎沫”要读出狂风的凶悍和强大,体现当时斗争的激烈,形势的紧迫。到最后一个场景,当暴风雨逼近时,乌云翻滚,狂风怒吼,闪电狂舞,与大海可以说是进行殊死的搏斗,朗读时,要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对于描写大海搏斗的动作“抓住”“熄灭”要读出重音,读出大海的磅礴气势及力量,为后面的大海的“怒吼”蓄势。
1.示范朗读法。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由教师范读,使学生明确字音,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尝试模仿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想象体验法。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为理解文本奠定了生活基础。朗读时,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中的情景,从而易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朗读《背影》中“望父买橘”一节,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父爱,先要求学生找出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再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想象父亲做那些动作时吃力的神态,从而感受父亲甘心为儿子奔波费劲的吃苦情态。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真切地体会到在父亲的背影中所蕴含的挚爱深情。
3.情境添加法。情境添加式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次生成性对话,有助于揣摩作者含蓄而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也必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读出不一样的精彩。在朗读《紫藤萝瀑布》时,可穿插添加宗璞《哭小弟》中描写痛苦于小弟去世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如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之前,添加“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三言两语的情境添加,犹如画龙点睛,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体悟到文本的情感。
4.角色演绎法。人物较多且性格特点分明的文章,可用角色表演式的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将枯燥机械的文本解读过程变成一次让学生自我探究、合作共悟的美妙的文学之旅,易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和表现自我,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我协调、互相配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