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中心小学 陈 毅
通过长期教学后发现,小学科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学生在学习之后虽然可以完成课堂作业,但是在考试时成绩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科学课堂重要性不高,同时学习趣味性较差,所以缺乏学习动力。对此,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显著教育意义。
当前许多小学的科学教师数量并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以专科学历为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性也比较差,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习惯性应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认为传统理念知识传授相对于科学实践而言更加重要,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影响之下,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学习兴趣必然会逐渐下降,最终形成较差的教学结果。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会高度重视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促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笔试考试,这也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培养。
科学是一门探索性的自然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对各种自然科学进行了解,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其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当前而言,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的兴趣并不高,科学学习与其他理论性学科相比,其更加注重实践性,同时教学中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这也是小学科学所应当采取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教学设备的陈旧、教学资源的不丰富等条件导致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无法有效表现。当前根据某一个科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时,经常会出现设备单一、教学器材不完全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首先,学校方面需要有意识性地提升科学教育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相关部门应当为小学科学制定相应的补贴制度,按照教学实际需求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保障科学教育的实验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地开展。正常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对学生的实验钻研能力、探究能力等均有明显的培养效果,这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强化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当对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和补助,保障教学资源的充足性,提高科学教育的平衡性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需要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首先,学校方面不能仅仅是将科学教育当做是一门课余科目,而是当做重点素质教育科目来对待,以固定投入资金的方式建设科学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科学活动的条件。科学教育以引导学生发现并研究自然变化为主,所以在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实验,这也就需要在设备、条件等方面的充足性。首先,可以投入科学实验的设备以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基本保障。其次,可以强化试验方面的建设,建立研发小组并对科学教育的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以及引导者。对此,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非常重要,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有意识地强化教师的自身科学素养,同时要求教师自身做到不断性的完善,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学术界的各类研究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其次,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性的培养,例如采取教学竞赛、知识交流等方式培养教师的科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为关注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设计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内容,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活跃。例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在遇到需要采取试验进行验证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自行设计相应的验证试验,然后借助独立研究的方式逐渐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也有明显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价值。小学阶段也属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培养阶段,所以学校与相关教育机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水平,完善课堂教学的资源与环境。根据当前小学科学的教育现状,相关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均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教学环境、条件以及能力等多个方面改进,完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