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震生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西中学,江苏 扬州)
受传统教学模式中重视文化学科思想的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持得过且过、自由散漫的态度。实际上,体育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生活习惯,体育教学能引导学生走向健康、规律的人生轨迹。初中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真正融入、感受体育课堂、认识到体育课堂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从心底接受体育、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学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实际教学中教师难免顾此失彼,对学生的照料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体育教学又是一门能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特长与能力的学科,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爱好及特长都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个体差异化,从学生个体出发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传统体育教学是全体学生在一节课堂上学习一种技能,学生学习步伐是同步的、学习目标是相同的,教师应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主观意愿,根据学生兴趣及特长的不同,将体育课堂学习转变为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多个模块,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选择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运动场地、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进行相关项目的授课时,教师合理布置时间向学生普及该项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技巧,教师通过提问及训练来纠正学生在该体育项目认识中出现的误区,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个人能力及兴趣,人性化体育教学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认可体育课堂,从行动上积极进行体育训练、参与运动项目。
体育课堂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关键是体育课本身,枯燥乏味的技能讲解、长时间训练强度大的体能训练往往是体育课堂的教学主流。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长久的体育教学不能寄希望于强制性体育训练,要让学生将体育训练作为一生的健康实施计划就要丰富体育运动形式、展现体育课堂特色,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被体育课堂吸引,就会充满兴趣地参与体育训练。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训练项目,从数量与质量上丰富体育课堂,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之后应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性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参与课堂的乐趣,“围网捉鱼”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游戏将全体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网”,一组扮“鱼”,教师鼓励学生在操场上开展体能的较量、考验学生反应能力及观察能力,这类游戏因其竞技性而充满紧张的氛围、激烈的竞争,学生往往会全力以赴,难以偷懒逃避体育课堂。此外,教师还应组织班级内的羽毛球大赛、篮球比赛等运动项目来增添体育课堂的乐趣,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以更好地参加体育训练,如此,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
俗语有言:马车越空,响声越大。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是一个空架子,教师在丰富体育课堂开展形式、教学内容时会下意识地认为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自然会促进学生参与兴趣的提高,教师应改变这种教学态度,在丰富体育课堂的同时将教学目标聚焦到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上,体育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仍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成果、增强学生体魄,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锻炼方式、培养健康意识。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跑步训练时,应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学生往往认为体育锻炼是一个可以弥补的过程,经常因为学务繁忙或偷懒而长时间不进行体育训练,而在察觉到自己已长久未锻炼时再进行突击。通过一场时间久、强度大的运动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完成这这一阶段的体能训练。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体育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突击训练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机能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因突然的高强度训练而产生不适,发生韧带拉伤等伤病状况。同时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及进度设计向学生逐步普及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习惯,体育习惯的养成反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素质教育的改革使体育成绩也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的重要因素,这是基于学生身体状况考虑,使学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并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后顾之忧。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体能训练要从转变学生对待体育课堂的态度、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开始,让意识带动行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