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群英 杨电波 李丰源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湖南 株洲)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目前中学生而言,其年龄较小,性格与行为习惯上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就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这并不单是心理任课教师的责任,也同样是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共同的责任。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那么,中小学教师应当具有优良的心理健康素养。但是,就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而言却不容乐观。当下,受外界客观因素与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这一现状,中小学教师应当积极反思,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深究其起因,寻求适当的解决对策。
1.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者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行为表现,任课教师在解决的同时,并未及时思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狭隘地解决问题。
2.任课教师片面地将这一教育归在心理教师的身上,认为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无关,或者认为班主任应当与心理教师相互配合,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将学生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归在思想意识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外界客观的工作环境对教师造成的不良影响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推崇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我国并未完全取消相应的考试,一定程度上,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便会因为较大的教学压力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紧迫感。除此之外,面对定期的考试,教师彼此之间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教师与教师之间便会因此产生细微的隔阂。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便会下降。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情感、话语、行为方式等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相应程度上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间接地造成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2.教师自身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思想认识不足
要想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前提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就应当是使其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教育。因此,中小学教师对于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直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意义。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便不会为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思想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就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3.中小学教师所接触的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经验不足
就目前中小学的从业教师而言,其大多为师范毕业生,虽然在大学期间学校会为将来从业的教师开展相应的心理教学课程,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其对相应心理教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片面地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毕业生顺利通过了相关心理教育学的考试,但是在从业后,其始终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空有理论,而无法切实、有效地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学校或者相应的教育部门虽定期为教师展开教学培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对教师所进行的培训大多都是围绕中小学考试的学科展开,并未有效地涉及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自身对于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便有所缺失。那么,教师在培训中所要实现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
1.教师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
人们经常会说到的一个成语,叫做“为人师表”。所谓的“为人师表”,其最表面的意思便是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换而言之,教师对学生而言起着榜样的作用,因此,无论在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中均是如此。那么,教师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其自身必须有着健康的心理素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真正做到不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展现积极、乐观、向上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其次,教师应当逐渐淡化应试教育思想对自身的影响,不将教学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联系,而是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以学生收获新的知识时的喜悦为快乐,同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意识便可更接近学生,用教师自身的乐观态度影响学生。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有自身有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教师才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才能真正地去帮助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2.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给予教师相应关注,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引导者,其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这一教学现象,除了中小学教师自身应当积极认识,及时调整外,学校和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应当不断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形成的原因,并针对当下的情况找寻解决方案。就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这一问题,首先是因为教师自身原因忽略了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关注度不够,并且学校未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当为教师适当解压,相应地淡化应试教育这一思想,使教师能够从高度紧张的教学压力中走出来,从而使教师有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自身想法提出相应的措施。其次,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目前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尽可能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教师的身心健康。接下来,学校与有关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该不闻不问,而是应当给予支持,并且在学校中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其形式也应当多样化,使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以班为单位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导班会,使学生明白班集体的重要意义。同样,学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下受益。总之,学校是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的赖以生存的大集体,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当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教师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面对当今社会形式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这一现状,教师应当不断地反思,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淡化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不再使学生被动地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而是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转变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的生活中,与学生交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可以去发现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其身心健康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教学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才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得到保障。最后,教师在走近学生的同时,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中小学教师对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必须正确,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必须明确。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其应当定期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自觉了解相应的知识,培养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所谓“教育”,分开来说便是“教”和“育”。教师应当教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道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要想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