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浩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中,江苏 宿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创设既简单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模式。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的相关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本人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结合苏科版七年级的教材,谈谈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数学中许多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因此,讲解新课时,一般都是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比较、联想,引入新课题,讲解新知识,同时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又应尽可能地联想到旧知识,这就要“联旧引新,讲新带旧”。但旧知识何时复习、联系,其深度和广度如何,应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当时教学进度的情况而灵活确定。
案例: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我就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篮球比赛得分导入教学,主场赢3个球,客场输2个球,净胜球1个,即:3+(-2)=1,由表格中的赢球和输球情况,把学生的实际认识(旧知识)转化成引入负数的加减(新知识)计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而且顺利掌握了新知识。通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正负数的意义。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学中需要创设直观的情境,利用直观教具或图示,增加操作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案例: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十三章“可能性”中“游戏公平吗”这节课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接受教育,体验教学活动的乐趣,掌握数学规律,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把数学学得更好。
通过竞赛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展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课前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正方体,自备剪刀,把学生按6人一组分组,将正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将你小组的不同作品贴到黑板上,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速度最快。等各个小组的正方形都剪完了,这时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能否把你的作品进行一下分类呢?这时学生很快把作品分为“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三三型”“二二二型”。创设这样的竞赛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好奇心是人的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案例: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代数式的值”一节的教学开始,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悬念:同学们,把你家人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你将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知道你家人的年龄。有5个同学报出结果后,我就立即说出了年龄,刚刚接触到含有字母的数学计算,学生会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个很难的事情。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把刚才的式子写在黑板上,并进行了化简得到10a,学生立刻就发出感慨,原来奥妙在此呀,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把式子化简后再求值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但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被迫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应多种多样,教师应结合教学知识点研究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