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云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小学)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对朗读的重视度不够,朗读教学有很大的欠缺,造成了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高,影响了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针对地解决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板块的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将分析现阶段小学生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有关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语文教师对学生朗读的重视度不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急于进行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极少。教学内容更加偏重于阅读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提炼文章写作技巧、提出文章结构思路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不多,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般会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但是只是将朗读课文作为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并没有对朗读做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造成了只是形式化的朗读,学生无法通过这种低效的朗读真正提高自己的朗读、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忽视了在朗读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朗读的表现、朗读的效果加以分析并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只是“听过且过”,学生的朗读水平显然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在朗读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朗读水平很难提高。
教师要改变以往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把朗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教学课堂上要适当转变教学的内容和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由于朗读水平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经常朗读的好习惯。比如,建立每日朗读打卡积分奖励机制,将朗读加入学生成绩的考核之中,举行“朗读之星”比赛活动,营造积极活跃的朗读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经常朗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指导。指导学生在进行朗读之前要夯实基础。对存在大量生字的文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遇到陌生的字,首先应该通过查阅字典等方式将拼音标注在课文中,力求做到认准每一个字,从而增加朗读的连贯性,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做到吐字清晰流畅;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课文内的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朗读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情感投入和转变;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调语色的把控,把握朗读的“气、韵、神”,增加朗读的美感;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全文的感情变化,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课本中;此外,不同的文本类型也要求不同的朗读模式,教师要区分说明类、诗歌类、小说类、散文类文本的朗读要求,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要有创新思维,给看似枯燥单调的朗读赋予其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丰富朗读的形式,轮换采用个人领读、角色佩顿、全班齐读和配乐朗读等形式,营造好的朗读环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运用在朗读中。在分组朗读的模式中,将一篇文章各个主体与对应的学生比配,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完成朗读任务,同时也增加了朗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与同桌或者前后桌等临近同学组成搭档,分别朗读,并给予打分和评价,使学生分别评价对方的朗读效果,提出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在朗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朗读竞争的形式,增加朗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将朗读划入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经常朗读,重视朗读的重要性,提高朗读的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学习常用方法之一的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把朗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采取相应措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创造朗读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增加学生朗读的动力,帮助学生培养朗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苏安清张佩娜.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