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下的“以爱育人”学校课程建设——以济源市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为例

2018-02-24 15:53杨迎军孟蕊蕊
现代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育人

■ 杨迎军 孟蕊蕊

一、研究缘起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课程建设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校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教师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课程观,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许多学校建构了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并探索出较为可行的实施策略。然而,在现实中,学校课程建设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优质师资欠缺。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评价等环节都要教师来执行,可见,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教师能力有限,很难胜任课程建设的任务,课程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物质资源匮乏。课程建设需要一些物质条件,如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室等,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经费有限、设备有限,不具备这样的物质条件,课程建设很难开展。这些问题造成了地区间课程建设发展的不均衡,不利于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而集团化课程建设可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课程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当前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的优势,通过分析河南省济源市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实施举措,旨在为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二、集团化办学下的“以爱育人”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爱是联结教师和学生心灵的纽带,是进行教育的基础。教育应该本着“以爱育人”的原则,对学生要有一种坦诚的、崇高的爱。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是通过教材来开展的,所以,课程建设也应该充满爱的光辉,以爱育人。然而,很多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没有体现爱的层面,他们仅仅以个人的意志或课程的逻辑来选择课程、开发课程,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这种缺乏爱的课程建设往往背离了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要体现“以爱育人”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说,“以爱育人”的学校课程建设就是指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体现爱的意识,从课程的选择、开发、实施等环节均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课程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滋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也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怀的人。

(二)特征

1.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规定。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政府引导下或品牌学校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为手段、两个以上学校的合作运营模式。[1]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即集团内的所有学校具有一致的课程发展愿景。它不是某一学校单方面的目标,因为对于个体而言,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谋求的是个体自身的利益;而集团内的学校课程目标是各学校在对话、协商基础上达成的共识,是凝聚了所有学校课程建设的希望,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关键。因而,这一共同的课程愿景是以集团整体的力量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旨趣。它是集团学校课程得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维系集团共同利益的纽带。

2.课程实施的协作性

当前,在学校课程建设问题上,很多学校存在明显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在课程实施问题上,他们将课程实施仅仅止步于课程方案的执行,很少会对课程方案的合理性问题进行理性审视,更是将自己封闭起来,缺少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看来,这种固步自封的模式不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而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各学校遵循一致的课程理念,具有共同的课程发展愿景,学校与学校之间是以协作、对话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活动的,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是一种协作共生关系。他们在审视课程方案合理性、调整课程计划、开展教学创新等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交流与研讨中合作共进。这种协作推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学校各自为政、孤立无援的困境,真正促成了各个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3.课程管理的规范性

课程管理水平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成效,但是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管理存在管理意识缺乏、管理制度无序、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而集团化办学在学校课程管理方面往往更加科学、规范。一方面,集团化课程管理有非常清晰的工作流程图,使得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准确找到位置、承担相应的责任,能够克服管理上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集团化课程管理的方式更加新颖、高效。新颖、高效的管理方式,是缩短管理长度,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途径。集团化管理之所以高效、规范,原因在于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集团化的管理使得管理从个人管理走向集体管理,这样便明确各个主体在集团运行中的权利和义务,发挥各自在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作用。

4.课程成果的共享性

“单打独斗”式的办学模式造成了课程资源的封闭与浪费,也无法实现课程成果的共享,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整合课程资源,促成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课程成果的共享。集团化办学具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这些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优势,集团化办学能够将这些主体统筹起来,使得各个主体能够共享课程成果。一方面,集团化办学的各主体可以合力打造共同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各个主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提供课程资源、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高效的管理等,合力开发优质的课程,实现成果的共享。另一方面,课程建设中心可利用集团内学校的地域差异、资源差异、文化差异等资源,开发互补性强的差异课程,分享特色课程。

三、集团化办学下的“以爱育人”学校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组建课程建设共同体

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以爱育人”的课程理念要想真正实现在集团内部的辐射与引领作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散落的教师群体走向具有共同愿景的共同体,以此增强教师对集团学校课程取向的认同度。

所谓课程建设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致力于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专业共同体,是旨在通过凝聚校际间、教师间及家校间的教育资源,通过协作对话与共享性活动推进学校课程整体性提升的专业团体。为使集团内的各学校、教师及家庭组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共同体,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首先确立了集团学校课程建设的共同愿景。集团在“以爱育人”的核心课程理念指导下,本着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原则树立了培养“博爱立德、博学多才阳光学子”的共同愿景。这是集团内所有学校、教师及家庭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共同旨趣。同时,各学校、教师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又确立了自身发展的目标。其次,集团创设了平等、民主、信任的对话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成员间不仅具有执行课程方案的义务,也拥有参与课程决策、制定课程方案和表达自己意愿的平等机会,成员们在相互尊重、真诚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共同体带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在互助与分享的过程中收获学校课程建设的成就,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最后,遵循了异质互补、同质共进的合作原则。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课程建设共同体是一个在同质的基础上共享课程建设成果、共同进步,在异质的情境中包容差异、相互借鉴、默契配合的团体。

(二)生活化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我国的课程大多是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正如学者张廷国所说,“学科教育在我国已经异化为一个成人的、书本的、符号的、抽象的、单一的世界,而不是学生的、实践的、具体体验的、多元丰富的、鲜活的世界”[2]。在教学中,如果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那么便容易拉大学生和课程内容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更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程建设要具有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是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实施学校课程的出发点。在推进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全面关照学生的社会生活、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理解、体验与感悟,从而使课程真正地在生活实践中落地生根。

(三)规范化管理

为推动集团内校际间学校课程建设的均衡发展,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对各学校进行了统一管理,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又保持了本校的文化特质。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由集团校长、分校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与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集团学校课程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调配教育资源,吸纳国内外课改与教改经验,组织教师培训与学习,审批课题项目,监督、评价各分校的学校课程建设情况。在管理层级上,集团校长对集团的学校课程负总责,分校校长在集团总规划的指导下引导师生结合本校实际进行适宜性规划,部门主任、年级组长和学科组长则负责具体实施学校课程,并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指导。在课程监控与评价上,在集团内,由集团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考核激励制度,并对各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统一检查与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在学校内,由校领导、师生与社区代表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对教师的课程建设成果进行统一评定,评定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定中。基于以上课程组织架构的运行,一方面集团“以爱育人”的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发挥了比较好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又给予分校一定的自主权,发挥了各分校自身的独特优势。

四、“以爱育人”学校课程建设的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促进了集团内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

集团化的学校课程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就资源整合而言,集团化办学可以联合多方面力量,将孤立、零散、碎片化的课程资源进行合并和统一规划。就资源优化而言,集团化办学中的各学校可以发挥自身在人才储备、科研开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就资源共享而言,集团化办学能够将区域内的具有名校资质或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学校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撑核心,在帮助弱势学校或与其他学校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教育集团组织形式的运作,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2.推动了校际课程建设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的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导致此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在这种形势之下,集团化办学在整合、调配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教育集团把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课改成果、师资优势、社会影响力等教育资源嫁接到薄弱学校,使新办学校和被嫁接学校的管理迅速步入规范。各学校在共同愿景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本校课程建设的不足,主动学习集团的学校课程建设模式,逐步认同并接受它,在其他学校的帮扶之下,各学校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集团的课程建设活动中,享受课程建设的成果,分享课程建设的愉悦。在集团支持、校际帮扶、成果共享的过程中,弱势学校的课程建设走出困境,其课程建设的质量逐步提升。

3.实现了集团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以及对高教育质量的期望一直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使教育质量提高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解决上学问题,还要重点解决上什么样学的问题,而集团化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教育集团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教育集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知名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强强联合,来设计科学的发展道路以及质量保障系统,全力促使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教育集团实行全面的教师培训与晋升制度,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了充足的准备,让更多的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二)反思

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在“以爱育人”的核心课程理念引导下,以培育“博爱立德、博学多才的阳光学子”为共同愿景,设计了较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举措较为有效地推动了集团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从实践效果看,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的学校课程建设探索已获得了广泛认可,初步实现了基于学校育人理念的学校课程建构和动态性实施。但是,在推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新进教师骤然增多,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认可和接受需要一段适应时间;二是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通过举办研讨、培训与学习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得教师的价值认同;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中,激发他们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