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对学生学习自然学科意义重大,但目前,许多初中生缺乏数学计算兴趣,过于依赖现代电子计算器与智能手机,导致学生在数学计算上存在诸多困难。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还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因素众多,初中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夯实学生数学计算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学生只有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与定律才能完成相应的数学计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计算题答题质量可知: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多采用单一的笔算方式进行计算,未能充分理解数学概念与相关算理,口算能力较差,进而导致计算步骤与结果出错。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数学运算定律,提高学生数学计算基础能力,使其能正确应用数学概念、算理与规则解决数学问题,并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计算基础。例如, “有理数的除法”与 “乘法分配率”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布置相关的数学计算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运算定律。 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此类数学计算题。部分学生则会采用一贯的数学思维进行解题:当学生解题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共同探讨此类计算题的计算误区。不难发现,大多学生在计算此类数学题时常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影响,未能真正理解此类计算题的运算定律。学生在解题时通常会认为上述计算方式就是解决此类数学题的正确方法。而部分学生则会提出不同的意见: “在除法计算中不应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即 “a÷ (b+c) ≠a÷b+a÷c”。 在提出意见的时候,其他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质疑。此时,教师便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验证,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仅适用于乘法计算,而不适用于除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避免学生再次出现误用运算定律的情况。
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粗心而导致计算错误的事情时有发生,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心理素质较弱。初中阶段的学生易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事物缺乏感知能力,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此外,部分学生常因计算题难解而产生负面的情绪波动,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易出现计算步骤不准确、计算方法使用不当,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因心理因素影响而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例如,在 “解分式方程”这一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便可设置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部分学生在看到此类数学计算题时没有耐心与信心,在计算时仅将方程左边的分式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但未能对方程右边整数项进行计算,导致最终计算结果出错。对此,教师要耐心分析学生在计算时的心理状态,随后就会发现部分学生并非未掌握计算的步骤及方式,而是过于心急,忽略了方程左右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的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计算步骤进行分析,让学生明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再将自己错误的计算题型记录到专门的错题本上,并详细标注自己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课后反复查看,逐渐纠正马虎、粗心的计算毛病,杜绝此类错误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可纠正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书写不规范、未进行检验验算等问题。教师要规范学生数学计算过程,让学生树立书写规范、验算的基本意识,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数学计算态度,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例如,当学习完 “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后,教师可设置题目: “7.28-1.5×2.4+2.73”等此类数学计算题,让学生单独计算,最后再通过集体评讲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看到题目后未能对此类数学计算题的特点进行观察,就直接在本子上进行计算,得出所谓的答案 “6.4”。当学生计算结束后,教师可让计算答案为6.4的学生举手,此时教师便会发现仅有少部分学生得出这个答案。随后教师让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检查,让得出6.4的学生一步步的将计算过程写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在计算 “7.28+2.73”这一步骤时就已经出现错误,导致最终的计算结果出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找出其特点,寻求最佳的计算方法,并根据步骤进行脱式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嘱咐学生注意数学符号与数字的书写规范,避免学生养成书写潦草的不良习惯,提高计算准确率。
教师在训练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时,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根据学生年龄及性格等个体特征,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数学计算活动,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与积极性,在数学计算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计算技巧,转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数学计算训练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就以 “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与该课相关的知识点后,便可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 如 “4x-3 (20-x) =6x-7 (9+x)”, 让学生进行求解,部分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就立即动手计算,为快速得出答案便会直接省略 “移项”与 “合并同类项”这两个过程,得出为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让这部分学生在计算前先放松,再认真审题进行计算。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发现其他学生在计算时,常会直接忽略或省略掉某些步骤,教师要私下提示这部分学生不要忽略这些重要的步骤,以免计算出错。通过教师的一番讲解,学生再次解题时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自己在移项时没能改变运算的符号,所以才导致结果出错。通过不同的指导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让学生弥补自己的计算缺陷,积累计算经验,掌握计算方法。教师要在实际数学计算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其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发挥学生长处,弥补短处,使其掌握数学计算的正确方法,继而灵活运用计算技巧,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计算能力是每一位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学生数学计算存在的问题,采用针对性强、效率高的训练方式及策略,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运算定律,帮助学生打好数学计算基础。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计算的技巧,提升计算速度与准确率,继而使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准确应用数学计算方法,提高学科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