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龙
(宁夏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构建着人们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和个性化。如何将信息技术、资源有效地融入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资源和教学步骤,经过整理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促进聋校数学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聋生因听力障碍,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聋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各种感官。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人的感官对于信息的理解程度基本是: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从中不难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视觉补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功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接近直接体验的数学情境,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并主动进行建构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我在教学“列方程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由于牵涉“相向而行”“反向而行”“相遇”“追击”等问题,聋生难以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这时可以利用动画展现各自行走的路程,虚拟现实,让学生亲眼目睹实景的再现,并把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化静为动,使学生在脑中产生具体的实物表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聋生的理解与记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目标定位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数的运算中,算理与算法有效融合是数的运算的难点和突破点,往往有经验的教师会利用学生交流各自运算的过程作为突破口。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的解法,或利用投影仪展示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思考空间。既环保卫生,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提供保障。解法展示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对比,利用彩笔注明等方式呈现难点,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生生交流互相弥补,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我先让学生试着用竖式来计算12×18的结果。写完后小组内交流,并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计算过程。在确定相同的计算结果后,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会用竖式计算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引导学生在已经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从更多的验证方法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于是我给学生提供长12、宽18的点子图,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分一分、算一算,利用它来验证12×18=216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基础,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方法:
(1)12×9×2
(2)12×10+12×8
(3)2×18+10×18
(4)9×6×2×2
此时我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不同的解法统一放在一起,更方便学生观察思考对比,进而从不同的方法中找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先分后合,也就是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用课件的方式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避免了因为学生板书速度慢,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源,为聋生创造了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而听障学生由于听力受损,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视觉补偿,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动态的生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到动静中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放映镜子的对称现象和湖面倒影的情景充分理解学习的重点。
总之,信息技术在聋校数学课堂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认真思考,对比研究,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侯占新.现代信息技术下如何创新聋生数学教学[J].才智,2011(12).
[2]李永寿.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