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 杜春梅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富有灵动和生命力的课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构建,“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预设”则是“生成”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说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小学教师应该要找到有效策略,让“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之美能够在教学中得以发挥,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预设”其实就是“教学预设”,通常是指教师对即将开始进行的课堂教学所做的准备,是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教学课本,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以此加深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从而能够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如此,教师对教材的“预设”才能有针对性,并具有合理性,才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意义的突破,以此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在“预设”准备时,应当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设想,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好“预设”的准备,才能为“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充分展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其实并不能完全预见教学细节和学生的课堂反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当时课堂的实际情况与“预设”的差异,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优化“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当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预设”问题,是小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在不动声色中迅速做出反应,调整“预设”问题,以期能够在变化中做到优化“生成”,展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想法、新思维,也会看到学生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东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预设”,但它实际上又来源于“生成”。因此教师应该尽力将这些“新”的东西及时捕捉并优化“生成”,让小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参与感,并能快速、准确地解决他们的新问题,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他们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之美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
我们都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预设与生成”具有和谐之美,就必须要能够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生活水平、性格特点等相关内容。
只有对小学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达到“预设”的目的,让教学“预设”符合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让他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得到有效的解决,并能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这也会使得“生成”能够顺利完成“预设”的目的,引起小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热爱,指导小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出积极、精彩的课堂“生成”。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对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所了解,以此才能对“预设”精心设计,对“生成”合理优化。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二者的关系,实行有效的策略,只有让“预设与生成”互帮互助,从而产生一种和谐之美,才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燃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