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博文小学 张 龙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阅读所达到的目标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语文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确定为“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阅读兴趣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这个阅读目标主要是指老师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达到这一目标,老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使用图片、动画或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习意识和阅读兴趣,真正地实现用心进入阅读、爱上阅读。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与书为友。在低年级阶段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识字量就会大大增加,知识不断扩展,阅读能力和记忆力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不断增强。在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老师在低年级可以读儿歌、中华传统经典(《三字经》和《笠翁对韵》)等加以引导,这些读物朗朗上口,包罗了故事、生活经验、处事原则,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易为低段学生接受,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在阅读教学指导时,教师要把握三个阶段(阅读前激趣、阅读中引趣、阅读后展趣)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语文的魅力。阅读教学前老师可以先讲故事给学生听,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简介、文章中的一个故事或文章写作时的背景故事,并给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或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领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培养兴趣。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学习习惯。阅读有益的书籍可以巩固学习技能和习惯,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性格。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十分重要。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心,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细心品读课文带给我们的乐与愁、喜与苦,让阅读回归本位,改正浮躁、养成学生良好的心态;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细心,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低段可以让学生去欣赏和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而高段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动笔的习惯,培养他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分析作者文章的写作手法、叙事方法和写作思路,重点培养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样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要用心,要用心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去领悟作者在文中阐述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课程目标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实现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中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分解,解决课前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课文的见解,形成阅读、分析、总结的能力。在阅读时教师不能以老师的分析、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当一年级学生学会拼读后,老师就应给让学生在预习时和课上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查字典后,老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多读课外书、读名家经典,培养学生好读书、读整本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展开相像,领悟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需要老师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而在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会在不知不觉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的性格,成为学生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