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郭 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对话精彩了,阅读教学必然鲜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在课堂中的大量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为成功的对话教学应是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实践性交际运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优化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认识。
话题的选择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目的提炼出有价值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灵活调控,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能够自由发挥看法,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对话教学提供基础,促进对话教学效果的实现。
首先,话题的选择不应该是封闭性的,而应是开放的,答案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这样的话题才能够放飞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不偏离教学主旨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一件有意义的事”的话题,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那么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选择的事例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如归还手机或钱包、雨中送伞、搀扶老人过马路、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乐于助人或拾金不昧等事迹。因此,教师应选准话题,注重话题的开放性,甚至可以具有争议性,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说一说、辩一辩,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其次,话题的选择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于专业化。如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就会导致学生无话可说,课堂沉闷。因此,话题的选择应尽量贴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去讲述。比如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下母亲的点点滴滴,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这样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话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能集形、光、色、形于一体,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增大语言输入、输出量,培养语感,拓展对话,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练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释放学生灵感,展开有针对性的对话。
例如主题是“春天来了”的对话活动,笔者在课前利用网络搜集了很多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诗句,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音乐的伴随下,PPT自动呈现出春天百花盛开、燕子飞翔、农民伯伯辛勤劳作、姑娘们彩衣飘飘等富有节奏感的画面,营造出一派充满生动勃勃的春天景象,也让学生对“春天来了”的话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多媒体创设的场景带动下,学生也从画面中寻找到了说什么、怎么说的灵感。
可见,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优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与灵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对话素材,这样的课堂往往可以让学生语言流利、语言丰富,尽情展现学生的语言天赋。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在教给学生生活中蕴含的种种道理,值得教师结合生活常识开展对话教学,唤起学生生活记忆储备,让其畅所欲言,积极发言。
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一句“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芋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在熟读并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鼓”、“捂”这两个描写动作的字词去理解“装腔作势”这个成语的含义。之后,再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表达的角色表演引导学生扮演一下南郭先生,像文中描写的那样去感受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词语。最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联想“装腔作势”之意。比如学生熟悉的晨读、早操等,是否有学生混在队伍里瞒天过海就像南郭先生一样,从而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装腔作势”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排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对话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指定的教学主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对话训练,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理解重点句型,掌握文本主旨,积累语言,提高阅读教学与对话训练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实践研究的重头戏。教师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式,营造有趣、轻松的对话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对话”的声音,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走向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