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朱智贤
课堂上教师的执教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策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问题才有学习的动机。
笔者在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第1课时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时,将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观察的重点,通过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来审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共19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13次(占提问总数的63%)。学生能直接找到答案的提问3次,问题表述模糊1次,和前一个问题重复的提问2次。
全班40人,个体回应共25人参与,齐答5次,共计30次;学生讨论后汇报1次。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总达36次,在学生回答困难时代学生回答6次,重复学生的答案3次,提醒或指引学生解决问题的回应高达27次,占回应总数的75%。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和学生回答的次数相当,说明教师很注重对学生回答的回应。
基于上述统计,笔者认为这个班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较高源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回应,说明教师在课堂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回应能引导和激励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及时地表扬和引导,用机智、有效的回应来推进课堂教学。
教学“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时的过程: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里写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冒”这个字用得好!
师:我们先来换一换,能换成什么词?
生众:钻、长、伸、探、冲……
师:这些字和“冒”的意思一样,可大家为什么都觉得“冒”用得好?想想,怎样地生长才是“冒”?
生:使劲地生长是“冒”。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生长得很使劲。还有怎样地生长才是“冒”?
生:“冒”让我感到生长得很快。
师:生长的过程你都感受到了。你也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的快和刚才别人感受到的使劲一起读出来。这样用力,这样快,它的生命力是旺盛的。一起来读一读。还有怎样地生长也是“冒”?
生:它第一个“冒”出来,似乎在和别的荷花比美呢!
师:有点儿着急,有点儿(迫不及待)。这一朵冒出来,另一朵也冒出来,大家(竞相开放),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了。谁再来读一读呢?
生:“冒”还让我感到荷花很突出。
师:你有新的想法,快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荷叶铺满河面,一朵荷花亭亭玉立从荷叶中冒出来,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师:你真会观察,也会思考。我们一起瞧,密密的荷叶中一朵荷花亭亭玉立,笔直的茎上盛开的荷花多显眼啊!的确让我们感受到荷花突出的样子。这样一来,这个画面就很有层次美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多次交流。在学生的回答接近答案时,教师能适时地给出答案的指向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忘适时评价以引导学生明确答案的指向。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是积极、充满智慧的。这样的回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
通过对课堂上提问率(参与发言的总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率)和提问覆盖率(参与发言的学生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率)的比较,我们发现,课堂的提问覆盖率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提问覆盖率反映学生参与学习的面。提高课堂提问覆盖率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关乎学生学习的状态、能力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仔细聆听每个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并迅速作出合适的应答,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推进课堂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优质的教育。比如,教师把教材中的一系列知识点兼容于一个个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阅读进行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就像这样常常给学生创设问题,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质疑问难,学生便渐渐有了“问题”意识。
教学中,当交流进入困境,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思考容量小、难度不大的问题进行过渡。但是,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在难易程度上不能是一些学生只需通过回忆或按图索骥就能很快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应是对学生而言富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即“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序、有层次性,难度又要适宜;既能激发矛盾、具有启发性,又要少而精。另外,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合适的提问策略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高层次的回答,还能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