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五显中学 丁智惠
阅读能够让我们拓展视野,丰富头脑,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它的重要性,无疑都是显而易见的。早在1995年,为了推动更多的人走进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共同走向阅读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并宣布每年4年23日为“世界读书日”。学校里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智力必将得到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在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凸显。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决定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呈现阅读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之上。2016年9月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意见征求稿)中提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基于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被视为不可忽视的环节,却也遭遇着诸多尴尬。
从教师方面来看,语文老师虽然深知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持续进行的必要性,但相当一部分老师因受各种考试等因素影响而缺乏系统的阅读教学计划和方法指导,而思维方面的指导更是存在缺憾,通常仅是简单的倡导学生大量阅读,停留在较浅显和单一的层面上,很少有计划地借助其他途径来辅助和促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从学生方面来看,笔者通过平时教学和问卷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阅读缺乏兴趣,存在被阅读现象,形同煎熬;有一部分学生很想提高阅读水平,却苦于不得法,导致阅读品质不高,长此以往,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力渐渐失去信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浅尝辄止,解读不到位,没能准确、深入、完整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与阅读思维密切相关的。
要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力,需从阅读思维入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语文实践活动为线,想方设法,坚持不懈。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议论性散文。
议论文比记叙文等其他文体更加讲求思维品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古代议论性散文,融精神文化与思维逻辑于一体,很适于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现的思维脉络,感受不同作者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激发思维潜能,培养思维能力,进而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譬如:荀子的《劝学》一文,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古代议论文。其呈现的思维结构是观点到内质,运用的思维模式是纵横结合。具体而言,即首段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接着从“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条分缕析,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由中心论点到此三个方面,是进行原因挖掘;在论证中心论点时,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分论点,这是横向展开。此三个方面正是文章中心论点的内质所在,着意表明:学习的意义十分重要,作用也是无穷,故不能够停止;我们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永远不能够停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思维脉络,再进行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我们发现,《劝学》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是灵活运用比喻论证法,全文共有二十处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将抽象的学习道理用具象的事和物表达出来,让读者读后更加明白、更加深刻,进而学以致用,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学习永不停止。此外,本文还有对比、类比等思维方法,值得借鉴。学生在议论性散文的学习中,思维将不断得以训练和巩固,阅读理解力自然随之上升。
第二,善于借助群文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是一篇一篇地进行,训练的主要是聚合思维。殊不知,多文本阅读,即群文阅读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更多更明显的效用。它可以更加丰富阅读内容,更加拓宽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发现多视角思维的趣味,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从而扩大学生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的群文是将具有或者是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从内部来看,群文阅读属于比较阅读。文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获得对若干个相关因素的异同点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文本内核的理解。这当属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思维过程,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纵深,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非只有单篇课文的聚合思维。例如:教读韩愈的《师说》一文,可以同体集群方式选取刘开的《问说》作为阅读扩展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常见文体“说”在议论说理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同主题方式选取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国青年网《习大大与教师节的那些事儿》等,让学生在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比较中深深感悟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再如,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同人共时集群方式,将他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共同作为比较阅读的对象。三个文本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均与“赤壁”有关,但人物成败、感情基调与赤壁景色又不尽相同,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思想时学会知人论世,把作品放在作者特定的创作时期里去质疑、去解读、去比较、去探究,同时细致入微地赏析文学形象,寻找异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以说,群文阅读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型阅读方式,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走进阅读,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里以及透过文字背后的思维视角,发现并认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方式,体验多元思维的妙用,真正达到发展并提升阅读思维的效果。
第三,习惯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绘制导图直观地、显性化地呈现思维。阅读时,绘制导图的过程就是在唤醒学生的阅读思考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兴趣,帮助学生完成文本的整体建构,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能力,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尤其是对于比较抽象的、专业化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高中生虽然已具备比较丰富的知识,抽象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要真正深入地全面地达到以上学习要求,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吃力。如果将思维导图引进使用,用关键词句将文本的写作思路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一个网状或线状结构,进行文本斟酌与梳理,架构认知,学生通过视图就比较能够一目了然,排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经常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材料,使之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学生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在脑中形成一个框架,思维清晰,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这就是阅读思维获得提升的一种表现。
阅读是一种信仰,应成为一种不离不弃的生活方式。在奠定阅读与人生基础的中学阶段,教师与学生需携手共做阅读的主导者,真正把握阅读的本质,着力发展阅读的思维,以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并提升阅读思维与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指向每一个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