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间舞蹈技术技巧课程建设的构想
——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例

2018-02-24 10:16:29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舞姿柔韧性维吾尔族

杨 林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一、完善基础训练环节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从身体的部位进行划分可分为:头、眼、腕、腰、膝、脚几个具有特点的部位。维吾尔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有一些基本语汇是相同的。维吾尔族的技术技巧要在风格中展现,掌握这几个基本位置和基本能力是前提。

(一)头、眼

头和眼睛的训练是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之处。动脖子(移颈)是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动作,动脖子时加上眼神的配合,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动作表达特点。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头和眼神是维吾尔族技术技巧动作的基础部分。在新疆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形成了不一样的生活特点、地方特色,进而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中呈现出本地群众的不同理想和愿望。在舞蹈训练中,眼神的有效应用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神韵,因此,需要舞者进行专业学习及在日常训练中,对眼神的表演进行反复揣摩,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

1.眼神动作。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舞蹈演员在眼神和肢体的有效配合下,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舞蹈艺术。通过眼神来传递神韵,通过神韵来表达舞蹈所包含的特殊感情,给观众独特的心灵感受,使观众能够用心感受到由舞蹈带来的美感。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上身摆动,手臂缓慢地摇摆,眼神跟随摆动向上仰望,在两组交错翻腕动作的基础上,眼神在手心交替的改变过程中有次序地变动,推腕过程中眼神巧妙地羞涩表演,能够体现出舞者内心的一种优美的情感。我们在对训练组合进行浅析的过程中,通常会将眼神划分为转眼、定眼、扫眼。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需对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和眼神的配合特别关注,将舞蹈特色和眼神动作的表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2.头部动作。

在表演过程中,通常是眼部跟随手部进行摆动、头部跟随眼睛进行摆动,从而形成不同的舞蹈动作。以古希腊美学中人体美黄金分割比学说为依据,人体头部占到整个机体的七分之一,将人体动作为中心通过舞蹈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变化,此时头部动作将会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头部动态可展现出人的情绪变化。中国舞蹈中,对于头部有着较多的应用。例如,朝鲜族舞蹈当中男子的“桑达”,维吾尔族舞蹈的“亮相”,回族舞蹈的“点颚”等等,都具有显著的特色。由此可见,头部动作在民族舞蹈艺术技巧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少的舞蹈演员、舞蹈学生只关注自己肢体所产生的变化,而忽视了头部动态风格特征的掌控,此类舞蹈表演根本不可能将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动脖的应用对于塑造维吾尔族女子活泼、欢快的性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动脖是维吾尔族女子所具有的舞蹈动作,只有对动脖进行科学合理性的把握,才能够体现出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所具备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明确各类舞种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头部动作的风格特征是舞蹈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唯有把握好头部动态的具体风格,才能够逐渐发展成完善化的舞蹈系统,进而展现出舞者心态一体化的神韵之美。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可将头部动态与机体其他部分的动态融合在一起。动脖子只在维吾尔族女性动作里表达,男生做这个动作会被认为很“娘”,男生的头部动作一般是前后,在纳孜库木中特别常用。在维吾尔族动作中男女动作的区别很大,男生的动作比较硬朗,直线动作较多,基本没有绕、柔的动作,这也是内地院校评价新疆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男生比较有阳刚之气的原因之一。

(二)腕、腰

1.腕部动作。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女性手臂动作和躯干部分的训练也是重中之重。手部训练的内容除了基本手位以外分为响指、硬腕、绕腕、柔臂。一般情况下,响指组合的难点在于中指与大拇指的相错使四指和五指握拳的空气有回响,与手鼓节奏中的重拍吻合,在律动中的重拍响起,手的位置变化丰富,不仅仅拘泥于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硬腕是完全保持手形,手腕动,力量在重拍上挑,手腕动作幅度根据音乐的旋律和重拍的强弱来确定动作的大小。绕腕动作也是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通常是由里向外绕腕,始终保持兰花手的手形,在不同的手位上练习,该动作要求手指、手腕关节柔软,尽可能地绕最大圈。兰花手的手形也是十分讲究的一个部分,看似和中国古典舞的手形相似,实际上区别在于腕关节的发力,一个用力在中指指腹,一个在手腕根部。柔臂动作是在掌握绕腕动作的基础上,由后背向外推手,形成柔美的波浪线条。

2.腰部动作。

在舞蹈中,人体动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性要素是腰部,腰部的结构可分为大腰、中腰和胸腰,在训练时主要分为板腰和大腰。其中,大腰又分为前旁后、快下慢起、快下快起、慢下慢起。从技术难度上来说,手的姿态和动作相对比较容易完成,腰部的体态和下腰的速度、力量都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来完成的。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对于腰部的训练是对机体力度、幅度等基本能力的练习,是机体与情感共同的结果,从而达到传情达意的最终艺术效果。维吾尔族舞蹈中腰部的动作较多,女性动作中腰部是作为单独的一个组合来训练的。维吾尔族舞蹈中体态直立挺拔、低头含胸扣背的动作很少,胸腰的运用特别广泛,但有技术难度的一般在大腰,既需要柔软,又需要速度和力量,还需要在旋转中控制好重心。在腰的训练中,女性的动作讲究柔美和婀娜,男子的动作讲究阳刚之气,一般训练腰部前后的肌肉重点不是柔韧,而是力量训练,偏向于板腰的训练。

(三)膝、脚

维吾尔族舞蹈脚下动作丰富且灵活,步伐种类繁多,分为单步、双步、剪刀步、三步一台、跺移步、前旁后点步、云步、捻步、双步单跳,等等,其中最难完成的是膝盖对下蹲和颤膝韵律的掌握。维吾尔族舞蹈中多以手鼓为伴奏,手鼓的节奏清晰,脚底下的动作多以鼓点的节奏相互统一。舞蹈的轻重缓、幅度大小都由脚底下控制,这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最难解决的技术之一。看似简单的步伐,膝关节动作的细微差别使效果千差万别。膝盖弯曲的速度、力量轻重决定着幅度大小,展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尤其在吐鲁番地区的纳孜库木舞蹈中,男生的动作大多在半蹲上完成,这需要膝盖一直处于弯曲的状态下进行舞蹈,要具备极强的控制力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风趣幽默、诙谐的感觉。

二、提升四种能力

维吾尔族舞蹈的美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身体语言能力之上的,完成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需要柔韧的身体、强有力的肌肉和发力、变化动作的灵敏度,以及完成技术技巧的速度和持续舞姿和技术动作的耐力等等。能力训练课都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力量、速度来进行训练,不同的舞种选择的训练部位和肌肉群也是不同的,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同的动作。

(一)身体的柔韧

柔韧性是解放肢体的前提,使动作有更大的可能性,是肌肉放松程度和身体运动范围的量度。柔韧性取决于关节的活动范围、关节周围组织的大小,以及肌腱、韧带、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另外还取决于神经对肌肉控制的协调性。

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中女性腰部动作较多,首先要客观认识腰的结构,才能对此进行科学训练。关节的柔韧性(活动幅度)会影响韧带的柔韧性(拉伸度),即关节的柔韧性越大,其对韧带柔韧性(弯曲度、拉伸度)的限制越小;反之,限制越大。关节对韧带也具有一定的牵引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应用在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中,使得培养舞者身体素质的应用方法更加科学。同时,还有通过自身的力量或外力的作用使跨过关节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逐渐地或持续地受到被拉长的刺激,从而使其伸展性得到提高的训练方法。

柔韧素质可按四种方法划分,即专项划分、静态划分分、主体划分、身体部位划分。其中,专项划分又分为一般柔韧性和专项柔韧性两种,静态划分又分为静态柔韧和动态柔韧,主体划分又分为主体柔韧性和被动柔韧性,身体部位划分又分为肩部柔韧性、腰部柔韧性、上肢柔韧性和下肢柔韧性四种。

柔韧性训练就是通过对自己身体的关节、韧带有所把握,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达到一种训练的科学性。换句话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损伤度、最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最高的培养目标和质量,也是为培养更优秀的舞者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热身,活动各处关节,对肩、胸腰部、髋部、腿部及脚部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训练方法分为静力拉伸法和动力拉伸法。比如,向后下大腰,从身体两旁打开石榴花手舞姿,缓慢地将肌肉、韧带拉伸到一定酸、胀、痛的感觉位置并略有超过,然后停留一定时间的练习方法,这就是静力性拉伸法。保持固定的姿势,这种练习一般要求在酸、胀、痛的位置停留一定时间,并且需要重复练习,有一定拉伸感,对形成自然牵拉,达到柔韧。

动力性拉伸法是指有节奏的、速度较快的、幅度逐渐加大的、多次重复一个动作的拉伸方法,如连续下大腰、向后甩腰等这种方法。动力性练习时,用力不宜过猛,幅度一定要由小到大,先做几次小度的预备拉长,然后加大幅度,从而避免拉伤。每一次都应该注意关节运动的正确方向,将韧带拉撑,提高关节与韧带的柔韧能力,腰部的柔韧度自然会有所提升。这两种舞蹈训练的柔韧度的方法各有优缺点,静力性拉伸练习减少或消除超过关节伸展能力的危险性,防止拉伤;静力性拉伸练习拉伸缓慢,不会激发牵张反射。将这两种方法混合运用,训练中关节与韧带有意识地进行锻炼,配合在动力性练习后做一些静力性拉伸,可以减少软组织的收缩反射,使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中腰部的柔韧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维吾尔族舞蹈中肩、腰、手指、手腕的柔韧性练习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练习,需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肌肉的温度,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有利于柔韧性的发展,同时可以防止损伤。每次针对拉撑练习要超过其正常长度的10%时,柔韧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柔韧性训练后需要结合放松练习,这样有助于伸展肌群的放松和恢复。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技巧所展示的肢体柔韧性,往往是在一定的肌肉力量的基础上实现的,力量结合柔韧的练习对提高肌肉质量最为有效。不同的舞种对舞蹈动作、柔韧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舞蹈种类应该相应地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1.动作的力量。

动作的力量是机体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无论哪项运动对于力量的训练都是非常注重的。为此,促使机体力量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助于神经调节功能显著提高。因为通过肌肉的收缩形成不同的力量,进而促使肌肉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其中,神经性调节可促使肌肉产生集中性的收缩,促使肌肉处于较为放松的一种状态。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动作中,很多是使用巧劲,实际上是正确的发力方法。比如跪转,这一动作如果用膝盖落地,那么基本上用力过猛会使髌骨骨裂,在下蹲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躯干的重量,使膝关节在髋关节的前135度角,这样全部的重心不会落在膝盖骨上,避免不必要的伤痛。力量素质的训练是舞者身体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舞蹈运动中动力力量的相互关系,学习如何科学、正确地发力,用最节省、最适当的能量支撑身体重量和完成身体活动,对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身心训练都具有重大意义。舞者开展机体活动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份特殊的力量能力,这份特殊的力量能力唯有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得以具备。力量能力和其他舞蹈的基本能力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中,速度能力、耐久能力、灵敏能力等在肌肉力量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所以,舞蹈基本能力中力量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力量。综合类技术性力量能力包括旋转力、跳跃力、翻转力和翻腾力等四种。维吾尔族舞蹈的技术技巧主要是旋转类。旋转力指使身体围绕垂直轴完成旋转动作的力量能力。在旋转力的作用下,舞者的身体通过不同动作阶段和动作时间的连续动作,完成旋转技术技巧。旋转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性力量能力,由支撑力、蹲蹬力、控制力、摆动力等各种和多种单一性力量能力综合而成。所谓发力,通俗来讲即如何“使劲”“用劲”,就是舞者在运动过程中关节、肌肉、韧带为了更好地完成动作要“会使劲”“会用劲”,以便到了舞蹈表演阶段,能够把动作做到张弛有度、规范协调、使舞蹈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使人物形神兼备。在平时训练时,我们要重视肌肉收缩的发力规律,正确的肌肉发力方法是通过人体大脑的反馈来感觉肌肉的收缩,以及骨骼的运动使人体各部位按照动作的运动线路、动作的节奏、高低和发力大小及方向等来完成技术动作。认识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运动中的发力,学习正确的发力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损伤、提高训练效率,对舞蹈身心训练都有着重大意义。

2.动作的灵活性与速度。

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丰富繁多,有像《木卡姆》那样韵味悠长的,也有像《摘葡萄》那样脚底下灵活多变的。动作的灵活性指的是机体在对抗运动过程中身体能力所发生的具体改变,是机体综合素质的具体展现,是机体在时间、空间氛围中人体灵敏度的变化。动作速度指的是机体迅速运动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具体以机体反应的速度为准,单一动作完成的时间、重复动作的频率及整体移动的速度等,其主要依赖于反应速度、肌肉收缩速度、整体移动速度与腾地时推力的速度存在紧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神经反应速度由发生刺激到开始行动花费的时间来进行表示,感觉肌肉敏锐、技术熟练化,那么反应时间越来越短,最终所达到的训练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动作的灵活性与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颈部的律动、脚下的步伐等,都需要好的灵活性与速度才能完成。因此,这部分的训练对于维吾尔族舞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运动的能力。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形式变化多样,在民间状态的萨玛舞蹈是一跳跳一天的,舞台上的舞蹈虽然没有那么长,但与耐力与呼吸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作用于身体形态、身体重心、身体平衡和舞姿造型等方面。以舞姿为例,静态舞姿需要舞者的躯干肌群用力做等长收缩,以维持平衡稳定的舞姿。例如,在完成维吾尔族舞蹈中夏合转这个动作时,舞者躯干肌群中多裂肌、竖脊肌、腰方肌等要用力做等长收缩,这样才能维持身体躯干稍向前倾这一躯干重心偏离支撑轴的姿态。耐久性力量指身体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在不降低动作效率的前提下,坚持尽可能长时间的工作或重复尽可能多动作次数的力量。它是舞者长时间做动作的力量能力。舞蹈中的耐久性力量要求在保证动作质量的情况下长时间进行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它作用于长时间的姿态控制和连续用力动作的组合之中,是耐受疲劳的动作力量。

(二)重视旋转的开发

1.原地的旋转。

维吾尔族舞蹈中原地的旋转动作姿态较多,从脚底下形态分,有跺脚转、并脚转、吸腿转、平脚点转、一圈一点转(点步翻身)、后踢步转,等等。

(1)平脚点转的多种舞姿。

平脚点转可分为躯干直立、带旁腰、下胸腰三种。手上的舞姿变化丰富,除了维吾尔族舞蹈中的七种基本手位外,还有石榴花手转、蛇手转、托帽转、燕子手转、射箭手转等。身体旁腰的幅度和胸腰的弯度可根据学生的能力稍作加减,可以留头甩头做,也可以保持向一边持续不动,动作幅度越大,转的阻力越大,需要稳定重心的力量更多。这其中不光需要推动旋转的发力,还需要对身体舞姿的控制能力,旋转的圈数较长还需要一定的耐力。舞姿和舞姿在旋转中还可以交替变化,这样在增加了动作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动作的难度。

(2)原地并腿转。

这是一个单腿重心的动作,从一圈起练,后并脚一次转两圈、三圈,甚至更多。这个动作的动力源自脚底的蹬、推加上上身手的开合,将重心集中在主力脚上快速旋转,结束时双脚重心、上身舞姿可以从停单一的二位手到复杂的各种手位,这种动作转速极快,对重心的要求很高。

(3)原地单踏转。

这个动作可以根据学生的体力、耐力、能力,从一边四个圈起转,到一个舞姿八个,左手旁腰的舞姿八个,右手旁腰的八个,然后变化不同舞姿踏转。这个单踏转用到较多旁腰,几乎每一个踏的动作都伴随着不同手位的旁腰,转身时要迅速收回旁腰,保持躯干直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单踏的节奏,踏得越快,转速越快,脚踏时的舞姿还要准确清晰,过程干净,三十二个原地单踏转还可连接平脚原地转练习,需要的体能和耐力不比芭蕾舞中的三十二个fouette难度小。

(4)其卡手转。

这个转脚底下同中国古典舞中的点步翻身,但手的姿势是拉弓射箭手向地面垂直方向的左右交替完成的。这个动作的难度在于手的舞姿交替变化在旋转时受到的阻力,比中国古典舞里面的点步翻身时手的阻力要大,要想达到同样的速度,手臂变换要快,路线要清晰,需要掌握极高的重心平衡和一定的手臂力量。

(5)原地夏合转。

这个动作还有移动的做法,单一的原地做法是动作的开法。“夏合”是音译的名称,意思是开合,与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云手相似,旋转时脚底下同并脚转,但手的舞姿经过开合,停在前点地脚一手托帽一手叉腰的舞姿,一圈起转,后并脚一次转两圈、三圈、甚至可以更多。

(6)原地转跪地。

这个动作男生做的较多。平转接单膝跪地,这个跪地动作分两种:一种是膝盖着地,一般是慢动作时使用,保持跪地时间较长对背部和大腿的力量要求较高,膝盖落地用来垂直控制身体的重心;一种是膝盖不着地,距离地面五厘米左右,一般是快蹲快起,为了避免速度过快而砸伤膝盖,重心控制在脚掌部分。这个动作的难度在于快速旋转之后控制住身体的惯力保持舞姿跪地。

(7)双手绕手转。

这个动作的名称争议较大,动作要求和姿态完全一样,有叫掏手转,有叫绕手转。单一来看掏手动作清晰,如果转速较快,加上旁腰转后腰的翻身动作绕的形象更多,脚底下同单踏转,但上身持续保持在左旁腰、后胸腰再到右旁腰的过程,而且持续不断地做,对旋转中前后腰肌的力量要求极高。

(8)吸腿转(男生)。

这个动作的重心类似于芭蕾舞中的四位转,旁点地的脚在旋转时贴至主力腿膝盖旁,半脚尖不用立到头,能保证转体时重心集中在脚掌的位置即可保证圈数的不断增长。手的舞姿变化丰富,常用的有拉弓射箭手、翅膀手等。

3.移动地转。

(1)平转。

平转是最常见的维吾尔族旋转中的技术技巧,这个动作的半脚尖没有芭蕾舞半脚尖那么高,但是为了便于快速移动重心全部集中在脚掌上,所以不是完全平脚的平转。训练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手从二位开始,在学生能力达到后可以变化舞姿来做,这其中包括带旁腰的平转、仰胸腰的平转等。

(2)上步并腿跳转。

一般斜线来练习,从六点到两点,这个动作类似于芭蕾舞中的小饼转sissonne tombe en tournant向前的动作。要求上身保持直立的状态,蹲起自如,手臂的开合有力地保住身体的平衡,落地时身体始终对正前方,空中形成并脚,下肢推力要有力推动身体的转动,落地的方向和位置要准确,要有舞姿的控制,头部随身体的转动而迅速甩动。虽然与小饼转相似,但是对腿的外开和空中的五位脚要求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严格。动作的发力是相同的,完成这个动作要注意腰部和腿部的发力同时完成,头的转动一样迅速始终,向着前进的方向留头甩头。

(3)上步跳蹲转。

这个动作要求向二点上步到半蹲的舞姿,完成这个动作要流畅,然后保持半蹲完成后半圈,强调在节奏重拍,迅速上步到半蹲状态,然后一刹那相对停留的舞姿清晰,快上慢转的时候保持舞姿,然后做到轻巧和平滑。在上身的动作中,要注意旁腰的运用,是一个从左旁腰到留腰转身的过程。

(4)平脚跳转。

这个动作需要上身和脚底下的密切配合。脚下的节奏因为非常快,需要两脚在不停地交替中完成,既要进行脚底下的交替,又要进行上身的转体,还要注意留头甩头,脚和上身的配合极为重要。这个动作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有,但是上身是立腰旋转,难度系数相仿。

(5)移动夏合转。

夏合指的是“开合”的意思,移动的夏合转脚底下同芭蕾舞中的pique五位soutenu en tournant,上身动作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云手相似。这个动作的脚底下并不难完成,手的舞姿因为开合在旋转中完成,受到的阻力比较大,需要增强手臂的力量和准确掌握“夏合”手姿势的路线和位置。

(6)圆圈跪转。

这个动作对膝盖的损伤较大,一般带护膝来完成此动作。蒙古舞蹈中也有此技术技巧,发力相同,舞姿和体态不同,在深蹲到底双膝打开,重心交替在右膝、左膝挪至左脚脚掌、右脚脚掌轮换之中移动开合双膝,不仅要用大腿部分的股四头肌群控制深蹲的程度,还要腹背脊群保持躯干的直立和重心的移动,使重心快速经过膝盖。尽可能地提气,身体的重心控制得越好,膝盖所受的压迫越小,同时还要保证旋转的速度很快。此动作男生做的较多。

(7)斜线穿手转。

双脚交替前点地动作,在换脚同时转身,身体和头始终对准前进的方向,同前点地的方向保持一致。这个动作的难点在于上身的舞姿始终在下腰的过程中完成,穿手的过程中下旁腰,手从背后穿向前进的方向,转身收手,两手交替进行。

(8)并脚燕子手转。

这个动作一般向斜后方四点和六点方向来完成,向右斜后上步同时并脚,在做燕子手的同时向后下胸腰,刚开始一圈,后面一次并脚增加圈数,左右连续完成。此动作的难度在于旋转的时候是在向后下胸腰的过程中完成的,头向上步一边的肩膀看齐,胸腰的幅度越大,动作的美感越强,转体中遇到的阻力越强,难度系数也随着动作的幅度、圈数增加。

(9)移动的其卡手转。

这个转移动的做法在于脚底下的不同,双脚交替前点地动作,在换脚同时转身,但手的姿势是拉弓射箭手向地面垂直方向的左右交替完成的,这个动作的难度在于手的舞姿交替变化在旋转时受到的阻力比中国古典舞里面的点步翻身时手的阻力要大。要想达到同样的速度,手臂变换要快,路线要清晰,需要掌握极高的重心平衡和一定的手臂力量。

4.单一的转与复合的转。

复合的转都是在单一的原地转、单一的移动转的基础上完成的。有了这些原地、移动的单一旋转的基础,将此类动作组合在一起练习,可以斜线完成,也可以圆圈来完成,提高旋转的速度,拓宽旋转的类型。通常难点在于链接的流畅,搭配的和谐,需要脚底下的灵活,手臂和后背的力量,对舞姿的控制能力,旋转时重心的准确等。

5.带道具的旋转。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道具的使用比较广泛,有纱巾、花帽、石头、萨巴依、铃鼓、手鼓、木勺、腰带、盘子、顶碗等。这些道具的使用都会使旋转本身阻力增加,难度加大。其中以顶碗为代表的最难,在《顶碗舞》中有很多旋转动作对舞者的身体平衡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的技术动作。这些技术动作不仅凸显了舞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提升了舞蹈整体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高难度的平衡技术技巧动作引人入胜,在保留原有舞蹈在“酒席间”进行表演的传统动作移植到了舞台表演。这些动作的完成不是独立的,舞者在完成大量的旋转后常常需要衔接其他一些技术动作才能结束展示。在这期间头顶的碗始终不能放下来,这对舞者的平衡能力和腿部力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顶碗舞》中用手鼓鼓点节奏以及音乐律动带动膝部的微颤以致体态上得晃动,要对身体有很好的掌控能力,用身体的每一部分与音乐相结合,这些都需要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中完成,旋转动作的律动也是如此。一般人把碗放在头顶走路都不一定能保证碗不掉落,要是再加上旋转动作,那是难上加难,如果再增加碗的数量,在碗中放入清水,那对学生的平衡、控制力量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训练一定是循序渐进完成的,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内做到技术精良,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将顶碗动作的难度系数逐一区别划分开来,持续不断地增加难度:增加碗的数量,增加圈的数量,增加圈的速度,增加动作的幅度,增加移动空间的频率,不断开发新的旋转动作技术。

结语

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完善是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积淀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但是学科的建构绝不能停留在原地,一成不变的“规则”和“范式”是要具有时代意义的。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要在实践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进步。因此,本文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目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体系的反思,对于课程承接之间的困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理论性的探讨。

猜你喜欢
舞姿柔韧性维吾尔族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二)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32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一)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32
超薄玻璃柔韧性表征和断裂因素分析
维吾尔族手艺人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16
论柔韧对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影响
舞姿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4
风中的舞姿
雪花(2015年6期)2015-12-10 23:56:02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