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浓度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观察

2018-02-23 15:41朱冠楠庞晓丽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29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

朱冠楠 庞晓丽

【摘要】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浓度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

2018年2月在本院外科行B超引導下臂丛神经阻滞的84例患者根据使用罗哌卡因的不同浓度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8例,A组使用0.375%浓度,B组使用0.500%浓度,C组使用0.750%浓度,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情况等。结果:A、B、C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6.43%、96.43%、10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起效时间为(7.92±1.31)min,B组为(7.73±0.94)min,C组为(7.68±1.01)min,C组时间稍短,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维持时间为(574.5±45.3)min,B组为(631.2±39.7)min,C组为(835.4±40.9)min,

C组明显较A、B组延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为(7.3±1.1)h,B组为(8.1±1.4)h,C组为(11.3±2.0)h,C组明显较A、B组延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呼吸困难、胸闷、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均能达到良好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0.375%浓度起效快、镇痛维持好、术后恢复快,临床使用更有优势。

【关键词】 B超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罗哌卡因; 不同浓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9.009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麻醉领域应用广泛[1]。临床通常使用B超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腋路臂丛神经,能有效提升定位的准确率,然后注入局麻药物,产生局部阻滞效果,麻醉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局麻药剂量及浓度[2]。罗哌卡因是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使用较低浓度即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效果,但使用多大浓度的罗哌卡因,临床尚无统一标准[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0.375%、0.500%、0.750%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作用浓度,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外科行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

8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在Ⅰ~Ⅱ级;原发疾病包括尺骨鹰嘴骨折、尺骨远端骨折、拇指骨折、肌腱粘连松懈、断指再植术。排除标准:排除局麻药物过敏、局部损伤或感染、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根据使用罗哌卡因的不同浓度分为A组、B组、C组。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各指标变化,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在3~4 L/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025,规格:2 mL︰2 mg)2 mg镇静;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自然放松,置于体侧,超声科医生使用便携式超声系统扫描患侧腋路臂丛神经,令腋鞘臂丛影像在合适的位置显示,确定进针点的位置、角度和深度,必要时辅助神经刺激仪,增强对臂丛神经的定位准确性,行臂丛阻滞麻醉,麻醉师采用7号注射针头,在超声探头外侧端进针,使针头先处于皮神经周围,用神经刺激仪引发肌皮神经的屈肘动作,回抽无血之后注入局麻药7 mL,肉眼可见药物扩散,把针退到皮下,调整进针角度,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尺侧,引发尺神经的腕尺屈或曲掌指和拇内收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7 mL,再把针尖推至腋动脉桡侧,引发正中神经的旋前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7 mL,最后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后下方,引发桡神经的伸腕和拇外展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9 mL,共注入局麻药30 mL[4-5]。所有患者注入的局麻药物均为注射用盐酸罗哌卡因(生产厂家: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25),A组使用0.375%浓度,B组使用0.500%浓度,C组使用0.750%浓度,同时辅助使用舒芬太尼(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256)0.2 μg/kg,三组麻醉操作均由同一麻醉师完成。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患者术中镇痛完全,无明显疼痛或不适,配合良好,也无不良反应发生;良:患者术中镇痛完全,术后出现不适,干预后缓解;差:患者术中镇痛不完全,追加药物或改为全麻[6]。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观察麻醉后有无呼吸困难、胸闷、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以非参数秩和法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A、B、C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6.43%、96.43%、1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患者麻醉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镇痛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起效时间稍长,B组次之,C组稍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最短,B组稍长,C组更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在呼吸困难、胸闷、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属于新型长效酰胺类S型局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小,具有麻醉和镇痛双重效应,麻醉效果确切,神经毒性较小,其理化性质介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性,是区域神经阻滞的首选药物,广泛用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7-8]。超声引导臂丛阻滞是提升临床臂丛神经定位准确性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认为,150 mg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时,0.750%浓度组运动阻滞出现快,阻滞持续时间长,阻滞平面较窄,0.375%浓度组运动阻滞出现慢,持续时间稍短,但痛觉阻滞平面宽,增大容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发生率在10%左右[9]。也有研究认为,罗哌卡因的使用浓度应控制在0.25%~0.50%,0.20%、0.33%与0.50%的罗哌卡因40 mL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安全的[10]。因此,临床对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的使用浓度没有严格界定。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较多,传统的神经异感法、动脉穿透法、动脉搏动法等,但需要大剂量的局麻药物配合,且容易发生阻滞不完善的现象,有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临床使用效果不佳[11-12]。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清晰显示腋下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的分布及走向,指导穿刺针的位置,并能清楚观察到局麻药注射扩散的过程,使局麻药物均匀扩散到神经周围,充分浸润神经,具有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药物起效时间短、局麻药使用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13-15]。神经刺激仪也能辅助提升阻滞定位效果,有利于提升阻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腋动脉鞘内有许多小隔膜,可阻碍局麻药的扩散,有可能发生阻滞不完全的现象[16-17]。因此,临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多以B超引导为主,神经刺激仪为辅。同时腋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是临床使用广泛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路径[18]。

刘义山等[19]研究显示,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与0.250%的罗哌卡因比较,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变快,镇痛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0.375%以上浓度的罗哌卡因在B超引导下对老年人行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满意效果。徐凯等[20]研究显示,0.375%与0.500%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与0.500%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疗效均明显优于0.250%浓度(P<0.05);0.375%与0.500%浓度的罗哌卡因与0.250%浓度相比,麻醉起效时间缩短且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但0.375%与0.500%浓度之间麻醉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0.375%罗哌卡因具有与0.5%罗哌卡因相似的起效快、镇痛久的麻醉特点,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缩短,临床使用满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A、B、C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6.43%、96.43%、10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镇痛维持时间均较C组短,但A、B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均较C组短(P<0.05);三组在呼吸困难、胸闷、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0.375%、0.500%与0.750%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用量更少,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较好,且运动阻滞恢复快,临床可优先考虑使用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

参考文献

[1]赵延斌,张拴军,陈金权.比较研究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7):63-64.

[2]王志广,马永兵,潘宠勤.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5):4420-4421.

[3]张群,张燕,王林泽.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94):18545,18548.

[4]占伟光.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7,52(11):1206-1207.

[5]查文华.罗哌卡因浓度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7,36(28):132-134.

[6]董玉全.右美托咪定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7,5(18):56.

[7]陈慧清,高东艳,任伟侠.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心脏毒性的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1):65-68.

[8]刘涛,朱凤琴,丰浩荣,等.超声引导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4):94-97.

[9]丁庆民,张海清.超声引导下相等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2):1437-1440.

[10]金小平,万磊,丁冠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5):1292-1294.

[11]孙玥.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932-934.

[12]李勇.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5):310-313.

[13]林毅麟,廖志雯.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麻醉的比较研究[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2):154-155.

[14]金耀君,赵璇.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5,38(2):110-114.

[15]杨学林,马正良,顾小萍.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306-308.

[16]高斌,王學峰,徐芹.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5,33(6):595-596.

[17]文四成,陈潜沛,欧阳天纬,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72-475.

[18]吴玲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6):30-32.

[19]刘义山,杜建龙,黄修鸿.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有效性对照探究[J].重庆医学,2016,45(1):53-55.

[20]徐凯,郑笛,黄云萍,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51-52.

(收稿日期:2018-06-04) (本文编辑:张爽)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分娩镇痛的应用
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及对母婴安全影响
探析等效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
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术后硬膜外镇痛60例疗效观察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对母婴的影响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对母婴的影响
子宫切除术病人行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