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第二初级中学 西藏昌都 854100)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谓“支架”,最早来源于建筑行业,人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在一些高不可及的位置需要搭设支架,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常见的“脚手架”,一旦工作完成,脚手架会随之拆除。因此,“支架式”教学从表层意义上讲具有“支架”的一些特点。比如根据不同的任务构建多样性的支架;“支架”只为学生提供暂时性的支持和帮助;支架搭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文认识,“支架式”教学的重点是构建“概念框架”,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分解学习任务,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1]
首先,“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搭讪支架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问题,自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的是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通过“支架”的支撑,渐渐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渐渐脱离“支架”,使用自我认可的学习方法学习。其次,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的导向作用被放大,更多的精力被放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积极发现问题,对学生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桥梁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不是将全部精力运用在知识灌输上,而是一个协调者、答疑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这样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减轻了。第三,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兴趣。知识海洋无穷无尽,求学路上到处坎坷,有些东西并不是学生身体力行便触手可及,需要教师为学生搭设支架,就像爬梯子一样,轻松达到至高点,摘得知识硕果。[2]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学习的内容来搭设情景支架,但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搭设情景支架同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不同的学生搭讪不同的支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搭设情景支架通常以活动设计为宜,比如各种讨论活动、问答活动等。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针对慈善的一项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慈善机构以及体会现实的贫困生活。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慈善机构的图票,以及世界比较著名的慈善机构,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Questions:
a)Who does ORBIS help?(Blind people)
b)What does UNICEF do?(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c)What does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do?(To help and protect wild animals.)
问题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设置情境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断提升课堂氛围,既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又使其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加强。只有在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视野才能被强化,科学的“支架”才算成功。
英语课本内容非常丰富,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还要帮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整体再现语篇。对于初中生而言,复述课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了教师量身定制的“支架”,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在学习一个篇章时,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信息和语言做成“支架”,让学生根据这个“支架”组织语言,实际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据“支架”完全可以有条理地完成课文复述。通过“支架”搭设,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同时将重点和语言内化。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融入进去,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允许组员进行提醒,或者重新组织句子以使表达更准确。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来并进行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使思维和智慧得到最大限度开发。
初中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不强,他们只会用只言片语解释问题,思维被严重禁锢。搭设语言“支架”,让学生依靠语言“支架”快速表达,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如,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图片,配以英文Work in a group of four to show your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trouble.然而提出问题If you happen to see the theft,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scene?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和“支架”中提供的重点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可选择的词汇,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进行表代用品。初中课本信息量不大,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很强。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拓展阅读材料搭建拓展主题支架,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总之,在教学策略上,“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情境、内容、语言为学生搭设“支架”,让他们认为本来无法完成的任务变得浅显易懂,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敢于尝试和挑战,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