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引用手法考查例析

2018-02-23 23:46
学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记文本文章

所谓引用,指在写文章时,作者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的一种修辞手法。在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引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法,譬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内心自白,同事、同学、学生、学者专家、国际友人、西方同行的回忆、档案资料等。鉴于此,考查“引用的作用”类题型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几率非常大,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一、引用传主原话的作用

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应试中,几乎所有的人物传记及人物访谈都会引用传主或被访谈者原话。这类题型一般答题模式如下:一是直接表现了传主的特点或精神或品质或形象;二是为作者的某一观点或某一见解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作者的评价更客观真实;三是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传主其人;四是使传记更加真实可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五是使传记更具故事性,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六是在开头或结尾引用传主原话,可以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

[文本摘要](2011年东莞市高三1月模考)

霍尔金娜:她超越了体操

“我环顾四周,现在却不能发现任何一个闪露光芒的体操选手。这些小女孩没有我的阅历、我的成熟以及我奉献给观众的愉悦。”这是霍尔金娜的自我宣言。

“在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平衡感不好的电线杆,但我有一个神奇的教练,他懂得创造另一种形式的体操。”霍尔金娜用尊敬的口吻向我描述她的教练皮尔金,“他不是用话语而是用行动让我变得自信,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让我觉得我是最美的。他给我设计的动作也是最复杂的。没人像我们这么有创造性,我们在一起装点体操服,比如在胸部和腰部,这让我看上去更加光彩照人。”

“体操是我的生命。”霍尔金娜说,“我为体操付出了许多,但体操也同样给了我回报。无论如何,我总有离开的一天,就像我最初加入这项运动一样。许多年以后,我希望大家依然能够记得我——霍尔金娜,那个曾经为体操运动带来荣耀的女孩。”

[典题展示]本文多处直接引用了传主霍尔金娜的原话,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试题分析]作答类似题目,需要考生在记住共性化的万能作用的同时,还得结合文本进行个性化的作用分析。在世界体坛上,霍尔金娜几乎就是现代女子体操的化身,号称“冰美人”的她成为了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但是霍尔金娜的传奇是通过她不懈的努力与无数次挫折的打磨才缔造而成的。而作者引用霍尔金娜的原话,自然凸显了其成长成功的过程,展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其“超越了体操”的的形象:拥有坚定的信念,充满自信;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富于创造性,勇于创新,绝不能轻言放弃。

[参考答案]①直接表现传主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更好地突出传主自信执著的性格;②为作者对霍尔金娜超越体操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③使传记更具故事性,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④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风貌。

二、引用他人评价的作用

概括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引用他人的评价,这个评价之人一般是比较权威的、有说服力的大家学者,其评价往往能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彰显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等作用。这类题型一般答题模式如下:一是间接或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传主的什么特点或精神或品质或影响;二是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传主的什么精神;三是为作者的某一观点或某一见解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作者的评价更客观真实。

[文本摘要](2017年贵阳市高三摸底考试)

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但是给他带来许多祝福:认识妻子、好友、信仰,与整个生命的成熟。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回顾上,用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埃尔米特死于1901年1月4日……

[典题展示]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试题分析]埃尔米特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却是他一生的恶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他的一生证明 “一个不会考试的人,仍然能够胜出,并作出伟大的业绩”,并且更奇妙的是不会考试成为他一生的祝福。传记结尾处贝尔教授的评价,显然没有去重复埃尔米特是“一个不会数学考试的数学家”说法,而是宕开一笔,强调了埃尔米特的与众不同的 “真正完美的人格”,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三、引用古典诗词的作用

[文本摘要](2011年吉林省高三质量检测考试)

引得春风度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典题展示]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杨昌浚的诗不但颂扬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的功绩,而且对他沿道植树,开发西北的成效大加赞赏,以“引得春风度玉关”作了形象的比喻。作者引用杨昌浚的诗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结构上首先照应了标题,同时也引出了下文对左宗棠在西北贡献的叙述;内容主要和王之涣描写的场景作对比,以突出左宗棠的贡献之大。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为后面具体写左宗棠为西北发展做出诸多贡献做铺垫,并富有文采,能引人入胜;②内容上与王之涣的诗在意境与感情上形成对比,生动而概括的表现和赞扬了左宗棠在西北的功绩。

四、引用传说故事的作用

何新在其《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一文中说,传说故事“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部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传说故事是一个民族心理、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引用一些与所写的人相关的传说故事,可以使文章增色颇多。这类题型一般答题模式如下: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二是佐证文中某个观点,补充叙述,丰富文章内容;三是点明文章主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四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避免平铺直叙。

[文本摘要](2003年高考上海卷)

王洛宾访谈

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典题展示]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试题分析]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问的是文章用某则材料的目的,一定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或段落的核心意思来答。文章中记者问:“您想过拥有辉煌吗?”这个故事是其回答,可见是阐述关于“辉煌”的话题的。讲完这个故事,作者又说“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意思就是辉煌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理解到这些,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是说明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的道理。

五、引用传主诗文的作用

言为心声,传主的诗文也就是其心理的再现、志向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为此,作者引用传主的诗文,乃至书信、日记等,均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这类题型一般答题模式如下:一是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二是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三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文本摘要](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I卷)

将军赋采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典题展示]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的大意是:锦旗蔽空,绵延几万里,远征军浩浩荡荡的出境攻打蛮夷(日本),扬起马鞭指向芸香草,当年的诸葛亮,如今的我也会像他一样。第二首诗的大意是:策马奔腾,驱车直驶奔赴蛮荒之地,远征的事业将向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看齐,让天下太平,使天下百姓安定,先要消灭蛮夷(日本)。诗中涉及到诸葛亮与秦始皇,显然是以古人自况,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从设题来看,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一对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参考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六、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

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作者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及权威性,增加文采美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些名言。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这类题型一般答题模式如下:一是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二是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三是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增添文章感染力。

[文本摘要](2012年福州市高三模拟考试)

王澍:所有庞大的东西,注定都要崩溃

人物周刊:您有一个观点,建设好乡村就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包括向乡村学习的态度,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澍:中国传统一直有句话,“礼失求诸野”。我们接下来可能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乡村。我经常开玩笑说,你看一下我们明清以来乡村建设的质量,就可以下一个判断:我们至少已经全面城市化六百年了!我们的乡村根本不是无序的简单的农舍,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其实都是小城市来的,我们早就城市化了,只不过不是以今天这种现代性的异化扭曲的方式的城市化,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这些,是中国未来的老师。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话,应该回头看一下我们乡村的状态。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

[典题展示]简要分析第四段中王澍引用“礼失求诸野”一语的作用。

[试题分析]引用名人名言到底有什么目的或作用,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的含义,文言名句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及关系,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题干中的 “礼失求诸野”,相传出自孔夫子之口,汉代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曾提到“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本意为遗失的道统自有民间传承。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用传统文化观念的经验说明中国城市化建设要向农村学习,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②在结构上,为下文论述中国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小城市,具有自然和谐的城市化状态做铺垫,并与本段段尾总结句相呼应。

七、引用原话评述的作用

在有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作者既有对传主原话的引用,也有对他人权威评价的引用,若以此设题,就需要从三个维度作答,一是引用传主的原话的角度,二是引用他人的评语的角度,三是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的角度。但是所有的角度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凸显传主形象。这类题型一般答题模式,需要结合上述三个维度进行作答。

[文本摘要](2016年贵阳市高三二模考试)

不朽的贝多芬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典题展示]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试题分析]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题干要求分析“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的作用,解答时不但要分别答出引用贝多芬原话和引用他人评语的作用,还要答出二者与作者评述的作用。其中后者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需要考生予以重视。

[参考答案]①引用传主书信中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③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总之,高考语文中的任何一种题型都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引用”手法也是如此,考生必须首先记住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化作用,再结合应试中的具体设题进行个性化的作答,才有可能确保答案的完整与正确。

猜你喜欢
传记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传记书坊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读失败者的传记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