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课堂实录

2018-02-23 23:07
学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南子颜渊颜回

[教学设想]

课前让学生对《论语》相关章节进行预习,疏通语言,并能翻译语句,课堂上侧重品味语言,师生共同探析孔子的个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一起探讨,并给予及时的评价。课上课下适当运用相关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1.探析《论语》中的几则语句,能够深入解读;

2.理解孔子的个性和思想;

3.了解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平等关系。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一章第二节 《当仁不让于师》,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八页。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请用一句话来介绍孔子或概括孔子的成就。

生1: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他的生活哲学。

生2:他主张礼治,恢复礼治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最经典的概括。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孔子。

(视频4分钟)

师:如果我们想对孔子作更深层、更具体、更感性的了解,就必须走进他的生活,听其言、观其行,看一看,在生活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8则语录,感受孔子的性格。

展示PPT: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则语录。

(生齐声朗读)

师: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名声不太好。南子邀见孔子,孔子见了,引起人们的猜疑与议论,其中他的学生子路不悦,孔子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给大家两分钟思考,同位可讨论,由此可看出孔子是什么性格?

生1:孔子很尊重学生,他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他就连连发誓。

生2:孔子很注重礼仪,南子邀请他,他出于礼节才去见的。

师:是的,请大家看一段文字,《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展示PPT: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结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师:孔子很注重周礼,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君臣之间的等级非常严格,南子把持朝政,地位相当于君主,南子求见,孔子认为从礼仪上讲应该相见。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窃谓南子虽淫乱,然有知人之明,故于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其请见孔子,非无欲用孔子之意。”南子有知人之明,敬重人才。在孔子看来,人家敬我,而我冷她,情何堪忍?不管一个人再坏,人敬我,我就不能有负于人。孔子后来见南子,是不得已而见之。从这能看出孔子注重礼仪,讲究礼尚往来。

(生欣欣然)

师:南子是个名声不太好的人,君子避之唯恐不及,而孔子却为了礼仪愿意去见这个人,从中又能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1:孔子为人很宽厚。

生2:孔子很有个性。

师: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为乱。”对犯错误的人,冷落惩罚得过了头,只能逼其走绝端,特别是大权在握的人,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将难以预料。孔子一向主张对人要忠恕,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这能看出孔子是善良、温厚的。

再从孔子后来见子路不悦就连忙发誓,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学生茫然。

师:孔子有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完全可以对子路说,不是我想见他,而是南子想见我,但他这么一说,势必要对南子这个人做一个评价,就会失言,所以孔子不做任何解释,而是对天发誓,如果我有不符合礼的地方,就让上天厌弃我吧。可见,孔子是一位谨言慎行的人。

好的,我们继续探析,从子路的态度和孔子的表态,我们还能看出什么呢?

生1:子路急躁,孔子很冷静。

生2:子路好生气,孔子很平易近人。

师:是的,子路很率真,但也确实很鲁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原来是“卞之野人”,性鄙,志伉直,初见孔子,“冠雄鸡,佩貑豚”,帽上缀公鸡图案,胸前佩公猪图案,雄赳赳气昂昂,很有个性。据《论语》记载,子路很直率,也很可爱,经常抢答问题,喜欢跟老师抬杠。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绕口令”就是专门敲打他的。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可能是因为他头脑有点耿,有点“一根筋”。

(生会心地笑)

师:再看孔子遭人误解,面对徒弟的横加指责,他并没有责骂学生,而是连连发誓,我们平时感受到古代师生关系还是非常严肃的,私塾老师手里有一把戒尺,有点可怕。在这里师生关系十分和谐,子路可以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他的不满,逼得老师只能对天发誓,这能看出他们师生关系融洽,孔子非常平易近人。

师:品读这千年岁月淘洗过的片言只语,我们触摸到了圣人的灵魂,一位以“仁”为本,注重礼仪,温和敦厚、平易近人的伟人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更知道“圣”字还有更多的内涵。下面让我们来看另一个生活片段,看孔子和另一个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7页,读第9、12、13则语录,感受孔子的性格。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师: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几则语录,读完后,同位可讨论一下,这又能看出孔子什么性格呢。

(学生小声议论)

生:对学生很好,重情重义。

师:从哪里可看出孔子重情重义呢?

生:颜渊死时,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这简直是要了我的命,要了我的命。可看出他仁爱之心。

师:有的同学可能有些纳闷:这像是孔圣人说的话吗?一个被万人尊崇的老夫子怎能如此失态?其实圣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孔子并不教条,甚至是个可爱的性情中人,对他的弟子,更是关爱有加。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展示PPT: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师:伯牛患的病不是通常的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伯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淮南子·精神篇》中也提到伯牛患的是麻风病。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当时是不治之症,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恶。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是毫不鄙弃。“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这里的问不是通常的询问之意,而是探问、问候、慰问。伯牛不愿见人,所以孔子透过窗户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这个细节,透露了孔子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孔子当时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前一句是感叹“死亡这是命啊”,后两句则反复感叹道:“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前后三句感叹,流淌着孔子对弟子的深情。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文本,揣摩一下这三则语录还能凸现孔子怎样的个性特点?

(学生认真思考)

生:第九则其实体现了颜回的个性及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师:是啊,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品质,那么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抱什么态度呢?

生:肯定。

师:对呀,一个“贤”字就看出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孔子的人生追求呢?我们不妨通过一则材料印证一下我们的观点。

展示PPT: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学生齐读,教师解释)

师:从这段话可看出孔子和颜渊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也是安贫乐道的,正是因为惺惺相惜,他才如此看重颜回。国学大师钱穆在《孔子传》中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展示PPT: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年四十一卒,孔子年七十一,在鲁哀公三十四年。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之于颜渊,独寄以传道之厚望。亦盼身后,颜子或犹有出而行道之机会,故孔子于其先卒而发此叹。

师:正如钱穆所说,颜回之死,孔子感到的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回过头来,我们就能读懂那句“噫,天丧予,天丧予”所包含的深厚情感。

师:其实,我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表达对颜回的赞赏。

生2:“人不堪其忧”,别人不能忍受,由此反衬颜渊的安贫乐道。

生3:主谓倒装,“贤哉”放前面是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能。

生4:通过旁人的角度可看出颜渊死后孔子的悲痛之情。从者说“你哭得太过了”。

生5:“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

师:这段语言十分精妙。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倒装句式、反复的修辞、反衬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孔子对颜渊的深深赞叹,节短音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感情的表达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的。从这三则材料都能感受到孔子对颜回的深厚情感,尤其是颜回死后孔子内心的悲伤。从中能看出孔子与学生之间深挚的情感和他的仁爱之心。

师:《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虽然只是寥寥数笔描写人物的言行或生活片段,但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清晰可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通过品味揣摩细微之处,把握人物性格。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跟孔子的精神对话和交流,发现孔子在生活中是一个率真、温厚、真挚、仁爱、安贫乐道的人。穿越千年的沧桑,孔子温文尔雅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他淡定而深刻的话语仍在我们耳旁回响,他光辉的形象和亲切的话语能滋润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智慧,完善我们的人格。

今天的课后作业见PPT:仰望浩淼星空,多少骚人墨客奉他为“万世师表”;跨越时空界限,今朝我们也被他感动。现在我以“感动中国”组委会的名义向大家征讨一则有关孔子的古代名人颁奖词。

猜你喜欢
南子颜渊颜回
记忆旅行者
颜回偷食
孔子见南子一场双赢的赴约
颜回之乐
南子的诗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2500年前一场影响中国女人的约会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