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军
(新乡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1]。微课是信息化与教育技术融合的产物,它使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受到广泛推崇。我国在微课研究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微课平台的建设和内容开发等方面,如何让教师具备微课所需的信息素养还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推广的基础,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是中小学微课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进一步增强信息素养意识和完善信息化平台,而且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信息化教学效果。
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是教师应具备的从业素养。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广义的信息素养被定义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四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被定义为信息能力与信息知识[2]。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形成了共识,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修养和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且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微课是出现在课堂教学领域中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代表了当今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教师作为教学及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其教学效果和自身素养直接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片面地认为微课制作是电教教师的事,与授课教师关系不大。事实上,授课教师所拥有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实施与推广的基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微课的运用包括微课的开发、微课的推广和微课平台的建设。微课的开发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Office、Photoshop及绘声绘影等软件设计课件,编辑视频;微课的推广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微信、QQ软件和网站等媒体将微课传送到多种应用场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有关的教学内容;微课平台建设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因此,微课的应用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越强,微课的设计与推广就越容易。
微课运用要求教师在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意识地检索、获取、运用、分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整合和开发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3]。
微课制作的硬件要求相对较低,一台电脑和一个摄像头即可,而微课的普及却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已广泛地开展过微课大赛,并通过大赛建立了丰富的微课资源库以及使用方便的应用平台,但资源库和平台的利用率还很低,这与我国当前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素养缺失有关。
信息意识包括教师对待信息的态度、对信息的判断和预见能力等,是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的先决条件[4]。在微课应用过程中,教师是否愿意将新理念用于微课实践,是微课推广的关键因素。对新乡市三所学校中近50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2.3%以上的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在于完成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教学任务或评职称的需要,他们的成果仅用于微课大赛或者观摩课,而不是用于日常教学;76.4%的教师仅仅在常规授课前播放微课视频,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这说明教师对微课还不够重视。
一些教师认为,应用微课是有些难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容易的;一些教师认为应用微课是浪费时间,不愿意学习与微课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这些观点影响了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主动性,也影响了学生对微课的认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在课下使用微课,但在课堂上仍使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有些教师只是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教学气氛才使用微课,根本没有很好地利用微课进行答疑解惑。
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下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明显高于40岁以上的教师,理工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明显高于文科教师,理工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比文科教师更高。
制作一节微课比较容易,但制作一节高质量的微课就比较难了,这对教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多数教师制作微课的短板在于:不能熟练运用微课制作软件、视频编辑和图像处理软件,推广微课的方法比较单一[5];仅仅会使用OFFCIE等办公软件。另外,一些教师制作微课后,不能灵活地运用微信和QQ等软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
来自新乡市几所中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的普及率比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建设还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70%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仅限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而不是高速校园网的建设;50%的学校建立信息化校园以后,没有进行相应的软件资源建设,不能发挥信息化校园的作用,教师只能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致使信息化校园成为摆设。另外,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为门户网站,而不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网站。因此,只有建立一批优质课和精品课教学资源库才能解决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的问题。
终身学习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贯穿于其教育职业生涯全过程,持续学习各种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缺乏微课教学能力,就是缺乏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6]。推广微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3.1.1 教师应培养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开展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不断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意识,培养信息加工和创新意识,培养信息整合和研究意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学校应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培养教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现代化办公软件、触摸式一体机、多媒体教室、数字课堂等软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平台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应具备学习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并根据已拥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及教学的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
3.1.2 学校应树立服务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是因为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受学校环境的影响较大,学校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宣传和建设力度。二是注重加强信息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这是因为专业教师能带动和帮助其他教师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能提高其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兴趣,最终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三是注重建设信息化校园,这是因为信息化校园有助于微课制作室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制作微课。四是注重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培养体系,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
3.2.1 利用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求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容丰富,要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7]。
信息化教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广泛深入地进行信息化教学研究,并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各种研讨活动,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二是教师要共享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信息化教学案例,通过共享体验教学改革中的新方法。另外,学校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的研讨活动,组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邀请信息化专家举办教学讲座。
3.2.2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教师应不断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面对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分析教学资源适用的范围和对象,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2.3 反思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因此,教师应对效果不佳的教学过程做出调整,而不是盲目使用信息技术[8]。例如,在学习“思维导图”软件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都集中到图形的颜色和形状上,而忽略本节的主题。这时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高,利用信息化教学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应使用纸质画图的常态化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