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强
(河南工学院 管理工程系,河南 新乡453002)
为配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2016年,教育界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高校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 “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1]。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不是工科教育的局部改良,而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为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与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新工科培养的人才更加突出和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更要集经济管理能力、技术和社会发展能力于一身,这样才能在未来引领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2],但这也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步入瓶颈期,新工科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沃土,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教育相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能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能促进新工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河南省高校不断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成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指明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教材和课程资源日益完善;三是部分高校成立了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独立学院,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从2017年开始,新工科建设在河南省高校进行了推广。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三种不同层次院校的新工科建设局面,即以郑州大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新工科建设、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主的地方性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和以河南工学院为主的新本科院校的新工科建设。这三所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试点,正在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我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目前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新的突破,还需解决以下问题:一些高校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新工科建设意识,不能将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孕育创新意识的土壤。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仅开设一至两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而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缺乏连贯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制度、资金和政策保证。缺乏完善的系统化实践教育平台。
虽然很多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打造了“众创空间”等基地,但在组织结构上还存在缺失,例如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挂靠在某一职能部门下。因此,构建与新工科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从组织建设上入手,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并以此为基础配备工作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学科建设,筹建创新创业学院,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有计划地吸纳优秀教师加入创新创业教育队伍。这有助于奠定和夯实高校创新创业的学科基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必然趋势[3]。
制度保障是前提,想要搞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校的良性发展,就要重视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包括每年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制度、毕业生就业分析制度、创新创业及第二课堂开设制度、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跨系跨学科的交叉培养制度、创业孵化等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创业过程中的休学和复学制度。
2.3.1 构建贯穿始终的创新教学体系
坚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强对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整合,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4]。
笔者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模块中增加了“创新基础必修模块”。在这一模块中,开设了创新基础和创新思维训练两门课,相应的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必修模块和学科基础创新模块。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别和层次地设置学科基础创新模块,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表2给出的是学科基础创新模块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其中一门课,也可以跨专业学习其他课程,所得学分可以置换为素质拓展学分。
表1 创新基础必修模块的两门课
表2 学科基础创新模块的课程安排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创新模块,各专业都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竞赛和企业技术改造为依据,制定和开发多个专业创新模块,由易到难对学生开展科学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表3给出的是专业创新模块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学习其中一门课,也可以跨专业学习其他课程,所修学分可以置换为素质拓展学分。
表3 专业创新模块课程安排一览表
在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中,在学生从进校开始到毕业结束所遇到的每一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创新教育内容,每一年都有创新课程作为选修或必修内容,这就保证了创新教育完全融入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之中。
2.3.2 构建三级递进的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基础级的创业课程。在后续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表现较突出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了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申请专项支持资金、获得政策扶持,并进行产业孵化。表4给出的是三级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从表4可以看出,课程体系具有基础级→竞技级→产业级的三级递进特点[5]。
表4 三级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
建立具有较高个人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改变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开展。培养一批既能从事创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创业实践的“双师型”师资,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创新教学教育水平,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致力于把他们打造成既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高素质教师。学校还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或创业指导专家参与我校的创业教育研究活动。他们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经验,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创业导师群体。
环境氛围、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和创业孵化是必须抓好的五个关键点。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创新精神,能有力推动具有工科背景的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锐意创新、挑战自我的有力抓手。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和创业孵化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学校通过邀请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的专家学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和政府相关指导员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及孵化培训来指导和帮扶的学生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实现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投资机构的对接,通过众筹和众投等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
构建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教育必将进一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植根于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沃土,将使具有新工科背景的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