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社团课程统整的实践模式初探

2018-02-23 11:07:38
新课程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统整文学社社团

课程统整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存在一定争议和多元理解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之间的整合,它反映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反映了学习要与社会和个人兴趣相联系的建构主义观点,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回应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诸多诉求。

校园课程统整是课程统整的一个具体分支,它是课程组织的一种方式,强调横向的联系,让特定的课程内容能够和其他的课程内容建立融合一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穿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校园课程统整,旨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设计。

课程统整的具体实践模式是指在课程统整的实践过程中所具体运用的方式方法、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学课程统整实践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针对实践模式的研究,对于课程统整的实际操作有着重要的推广意义。

社团活动是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课程的统整对于校园课程的宏观设计、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红帆船”文学社的社团活动为依托,对校园社团课程统整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一、基于课程 “开发内容”进行课程统整

当前比较常见的校园课程统整模式,一般都是“基于学科” 或 “基于主题” 的统整。 “基于学科”主要是聚焦学科内容、学科目标,通过学科内的横向和纵向统整,完成学科任务。在具体实施中由一位教师授课。 “基于主题”是指围绕某个主题,不同学科以协同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在具体实施中由多位教师授课。

社团课程统整与其他课程统整不同。因为社团课程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综合体,一般由1-2位老师承担指导工作,所以常用的统整实践模式都无法套用。因此,我们采用以课程 “开发内容”为依托的方式进行统整。

要确定 “开发内容”,前提是确认社团课程的“核心目标评价标准”。 “红帆船”文学社课程统整的“核心目标评价标准”有三个维度:兴趣、技能、可持续发展。

调动兴趣是社团课程推进的动力。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简称 “我校”)社团施行成员与社团双向选择,只有内容设定和活动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为社团注入源源活力。习得相应技能是社团课程的重要目的。学生社团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体。文学社的人文性自不用说,如果在工具性方面对学生有所益处,使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则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是社团课程的高级目标。课程统整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的眼前习得,更需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提升的能力。

凡是符合以上三维度的内容,都可以被选做课程内容。在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化。

在社团课程进行统整设计的初期,围绕兴趣、技能和可持续发展,对社团成员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整理出学生的兴趣点,为下一步的筛选和推进做准备。

二、注重优质资源的探究式统整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确保课程统整实施的基础,它们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如果依托可用资源进行课程统整,那么学生面对熟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就更容易亲近和理解课程,更能方便轻松地把各类学习资源与相关课程联结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因此,校园社团可以借助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课程统整改革。

我们将 “红帆船”文学社团可用资源进行罗列,发现资源之多,举不胜举。经过仔细探讨研究,我们设定了三个资源选择要素:特色、契合、方便。

由于文学社团是校园社团最常见、最古老的社团之一,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传承导致各校社团活动大同小异,所以在特色资源基础上的社团课程整合尤为重要,抓住特色资源,对于增进社团活力、丰富社团内涵、打造特色社团尤为重要。例如:北京市门头沟区是草药的重要产地,教师充分挖掘这一社区资源,开发了 “山谷课程”中的子课程——“绿野芩踪”,带领学生以多学科的视角研究 “黄芩”。台湾文山区政大附中依托台湾第一座观光茶园——木栅观光茶园这一自然资源,开展了 “茶言观色”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与特色资源的统整,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抓住特色,才能整合出新意。

“红帆船”文学社团地处苏州。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金鸡湖、阳澄湖、沙家浜、东山、西山等。人文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昆曲、园林、建筑、苏绣、丝绸、民俗、美食等。校园周边水系发达,气候宜人,绿意环绕,物候丰富,植物和建筑的布局构造也很有苏式特点。这些都是极富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

如此丰富的特色资源如何取舍,需要关注到契合与方便这两大要点。对于校园社团而言,往返方便、取舍方便、操作方便,是选择资源的重要依据。因此, “红帆船”文学社最终选取了 “校园植物图鉴”“苏式·点滴·印象” “苏州元素”等主题,围绕主题,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本地特色资源。

三、生成以主题切入的 “课程群”建设

现有的 “课程群”模式大多从某一主题或领域切入,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大主体下建立与主题相关的子课程。每一个子课程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通过各位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课程全貌。比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的 “一帆微创意课程群”,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在 “让儿童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主题下所构建的生活课程群等。

“红帆船”文学社课程根据自身特点,对 “课程群”这一概念进行外延:社团指导教师在同一主题下,大量占有可用的特色资源,进行相关学科的横向统整。这一 “课程群”属于发散型的综合性统整,对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要求较高。

在 “课程群”理念的指导下, “红帆船”文学社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统整。

如:围绕 “校园植物图鉴”开设了植物认知、诗歌整理、俳句创作、手工书签等课程,通过小报制作,书签制作的方式展示成果。这一社团课程统整了生物、语文、劳技、历史、美术多门课程。

“红帆船”文学社还围绕 “苏式·点滴·印象”这一主题,开设摄影构图、扇面创作、古典诗词赏析、俳句创作等课程,通过扇面创作、作品集册的方式展示成果。通过统整美术、语文、历史等学科内容,丰富社团课程和内容。

再比如 “苏州元素”这一主题。社团围绕 “发掘现代城市中的苏州传统元素”来展开,开设苏州人文分享、苏州美景分享、现代小诗创作、摄影构图、广告构思系列课程,通过平面广告的形式展示成果。这一社团课程统整了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内容。内容新旧融合,展示成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才思,颇有艺术性。

通过大量统整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课程设置和实践的步骤:开发内容——挑选资源——设定课程群。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以列表形式将课程固定,形成体系。

校园社团课程统整的实践是校园课程统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团课程统整的实践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发掘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于推进社团活动的多层次、针对性和丰富性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不仅能够促进有效、高效地利用国家、区域、校本资源,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特色化。在不断地摸索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跨界学习,在培养其综合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整合能力。

[1]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9.

[2]杜政荣.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02(12):14.

[3]唐晓勇.我国中小学课程统整实践的形态解析[J].北京:中小学管理,2016,(10).

[4]杨晓菁.跨学科课程统整的台湾经验[J].北京:中小学管理,2016(11):44.

猜你喜欢
统整文学社社团
[文学社巡礼]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默深文学社
中学时代(2022年11期)2022-12-05 16:24:40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缤纷社团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42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1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芍药
同学少年(2016年2期)2016-12-25 02:16:45
二月文学社简介
同学少年(2016年2期)2016-12-25 02: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