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文言文“文”的教学模型

2018-02-23 11:07:38
新课程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句赏析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型是为设计和组织高中文言文教学而建立起来的典型的基本的文言文教学结构样式。它是对众多高中文言文教学案例的优选、概括和加工,具有一定稳定性、操作性,并以极简约的形式表达出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涉及 “言”和 “文”两个方面。 “言”就是文章的字词句, “文” 就是字词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艺术以及文化和精神。仅就文言文 “文”的处理来说,在实践中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核心词句连缀统领型

“核心词句”一般是指形象生动的精彩处,心灵的聚合处,内容的总领处。

一篇优秀的作品,常常都有形象生动的精彩处。它不仅具有语言美、形象美,而且还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它是文章之所以优秀的原因之一。扣住这些精彩的词句,深入地品味,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精彩的词句之所以精彩,常常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本身,而且还因为它们与上下文,与文章的整体密切相关,是在特定语境中的精彩。脱离具体的语境,是很难说它是精彩的。因此,精彩的词句,与前后文,与文章的整体,密不可分。扣住这些精彩处,就能勾连上下文,串联全篇。

一篇优秀的作品,也常常有心灵的聚合处,内容的总领处,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总纲。文章的内容,常常围绕着它们来展开。抓住这些聚合处、总领处,就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与脉络,从而更好地、更高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结构艺术等。

在教学 《滕王阁序》时,笔者紧紧抓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个精彩句来展开:这个句子的四个意象所构成的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悲凉感伤)这种悲凉感伤在后文中有没有体现? (“兴尽悲来”) 是什么导致作者的悲凉感伤?(“盈虚之有数”、不得重用、孤独漂泊、生命易逝)这一精彩句仅仅只有悲凉感伤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 (“落霞”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绚丽,激发人们对世界的热爱; “孤鹜”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桀骜不屈;“齐飞”表明作者的矫健有力奋发有为。)这种感受在后文有没有流露?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这一句的景物描写很是精彩,文中还有哪些精彩的景物描写? (勾连赏析前文的景物描写)……

这个设计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绾结点,通过对这一句的赏析品读,勾连统领上下文,带动全课的有序进行。紧扣文本,深入剖析,设计凝练明洁,具有极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二、重点词句跳跃前进型

重点词句跳跃前进型,是指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一些有价值的重点词句,赏析品鉴,跳跃性的推动教学进程。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它涉及语言、内容、主旨、结构、艺术等诸多因素。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文本尤其是较长的文本不可面面俱到地去学习,这就需要扣住文本的关键处、重点处,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有益处,集中主要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而对于学生自读能解决处,语文能力提升不大处,不是文本的核心处,应一笔带过。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零起点,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自行解读课文的能力,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的详加讲解与讨论。

陈忠玲老师在教学 《阿房宫赋》时就紧紧地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

1. “苏教版”中的 “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和“北京版”中的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你觉得哪一种写法好? 为什么? “西东” 与上文的 “龙” “虹”押韵,后鼻音重,有雄浑之势。 “东西”与上文的“迷”,下文 “齐”押韵,齐齿音韵, 蕴含斥责情感。但从 “长桥卧波”到 “不知西东”描写的都是建筑,“歌台暖响”到 “气候不齐”写的是宫中的生活。所以,用 “不知西东”不仅形式上押韵,内容上的关联也很密切。本文多处押韵,又注意韵脚的变化,更加自由奔放,符合 “文赋”的特点。 (音韵美)

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句话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为什么使用疑问句?它想传达出怎样的语气?比喻、拟人、对偶。用疑问句传递出惊讶的语气,从而烘托出桥和复道的宏伟气势,也暗示出建造的艰难,为下文抨击秦统治者肆意掠夺、役使人民埋下伏笔。 (手法多)

3.“人教版”和 “北京版”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逗到底, “苏教版”则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间用了句号。请比较哪一种 “标点”更好? “人教版”语气短促有力,一气呵成,让人体会到六国灭亡之迅速,阿房宫建造之容易,写出秦的强大气势。 “苏教版” “六王毕, 四海一”表达的内容是战争, “蜀山兀,阿房出”表达的是建筑,在内容上讲应该用句号,而且停顿间歇长,更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语言的张力。 (张力大)

……

本课设计彻底打破常规俗套,对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设计,将教学集中于重点词句的理解赏析上。这些内容切实的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文学艺术素养,从中也显示出教师极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整合能力。

这种模型,删繁就简,突出文本的核心价值,突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避免学生陷于文本之中而不能自拔。因为是大胆的取舍,准确的取舍,所以,它简练、优质、高效。

三、局部微观内容顺向赏析型

局部微观内容顺向赏析型,是指按照文章自身的先后次序,依次赏析文本的微观、文本的局部的一种课堂结构。

从微观细处入手,通过对词句进行微观的逐次赏析,从而达到对文章深入的整体的理解,应该说,这是培养学生文言能力的一条好的途径。表面看,这种做法并没有多少艺术,但实际上是非常高效的,在具体而细微的赏析中,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赏析力。这种模型紧扣文本,小处着眼,便于对文本深入的理解,避免大而化之的不足。

同时,因为是按照文本本身的先后次序,课堂的局部、微观的内容赏析,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便于学生把握作者行文的整体思路,理解文章的意旨,进而掌握文章的一般思路和规律。

张华老师在教学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文章时,就是按文本本身的局部内容——人生渺小短暂虚幻不定、美丽自然的召唤、宴会狂欢的场面依次展开。

……

1.人生的渺小短暂虚幻不定:李白为什么要组织这次宴饮呢?他在文中有没有讲理由?先赏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里的 “天地” “光阴”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 (空间、时间)它们分别写出了天地、光阴什么特征? (广大、迅速)李白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吗? (衬托出人生的渺小短暂。)天地这么广大,时间这么迅速, “浮生若梦”,我们的古人怎么对待这渺小短暂的人生呢? (秉烛夜游)秉烛夜游能解决问题吗? (能,拓展生命的时间和空间,暗示作者也将像古人一样追求快乐)

2.美丽自然的召唤:接下来,还有没有追求快乐的理由?大家看看下一句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外在的美丽的自然又在召唤,所以要追求快乐)

3.宴会狂欢的场面:大家飞快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之下,这是一个什么场面? (狂欢)李白和自己兄弟们的游玩和世俗一般人的游玩有不同吗?(李白和自己的兄弟们饮酒、赋诗、幽赏,更显高雅。)

课例根据文本的次序,依次赏析局部内容,教学环节清晰,条理井然。而教学内容贴近文本,在细微处辨别、品味、咀嚼,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敏感,学生能很好地准确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也自然而然地把握了全文的内容、主旨、结构。

这种课型比较适合较短的文本。

四、整体局部结合赏析型

整体局部结合赏析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既要关注文章的整体,又要深入文本的局部。

任何文章都会涉及整体和局部。局部构成整体,服从于整体,整体统合了局部。而文章的理解赏析,需要整体把握。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 (鲁迅 《“题未定” 草七》), “采摘花瓣, 得不到花的美丽” (泰戈尔 《飞鸟集》)。关注整体,学生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而仅限于整体是不够的,文章的精华精彩处在局部,文本的趣味点兴奋点在局部,学生能力的提升点在局部,关注局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读透文本,才能真正体会文字之趣、文章之味、文学之美。

这种结构模型可以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以是先局部后整体。

李媛媛老师在处理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时采用的就是先整体后局部的思路:

1.整体感知

写了 “一间书房、两种感情、三位亲人”。怎么解释这一二三呢?大家通过预习能不能具体说说?(一间书房是项脊轩 ;两种感情是一喜一悲;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亡妻。)

2.局部品读赏析

品读一间书房:说说这原本是一间怎样的书房?经过修葺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品读情感和亲人: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表达情感是哪一句?……在三位亲人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先妣问寒问暖这一细节,为什么归有光如此感动?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祖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找出最感动你的细节,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祖母去世,归有光 “长号”,你觉得号哭中包含了他哪些情感?归有光想起母亲祖母去世,哭泣,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他哭了吗? (没有哭)那他心中有泪吗? (有)写了什么细节让你看出他心中有泪?最后引用黄宗羲的评价,明确本文在写法上独到之处:关注细节。

这个案例紧扣 “一间书房、两种感情、三位亲人”,教学中心明确。教学先整体感知,后局部深入赏析,符合阅读认知的规律。在围绕这些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过程中,着重赏析细节描写,重点突出。在赏析 “三位亲人”时,课堂问题设置紧扣文本,变化多样,避免教学的单调乏味,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兴趣。这些都使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人物形象组织型

人物形象组织型,是指以人物形象的赏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赏析的过程中,勾连教学的其他内容。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表现人塑造人的形象的,这在叙述性文学作品中表现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在叙述性文学作品中,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人物形象这一主要内容来组织教学,串联文章的其他内容应该是一个可取的途径。

王夫成老师教学 《五人墓碑记》时紧紧抓住五人的形象来展开:本文写的五个人是在抗暴斗争中牺牲的,我们怎样称呼他们才恰当呢?义士、勇士、 还是国士? 说说理由。 (义士——“激于义而死”;五人的义举)除了五人的义举之外,本文还写了哪些人的义举? (贤士大夫请与当道,复社敛资财送行,吴郡的百姓,郡之贤士大夫出五十两银子,同社诸君子写碑记等)作者除了写 “义举”之外,还写了 “不义之举”,文章具体写了哪些 “不义之举” 或者 “不义之人” 呢? (缙绅而易其志者,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 “勇士” 的称呼, 对他们是否恰当呢? (恰当, “意气扬扬” “谈笑而死” “颜色不少变”等)怎么理解 “颜色”这个词? (神态、神情)最后,我们来看看 “国士”的称呼是否适合他们呢?(恰当,五人有重于社稷)……

教学主要围绕着义士、勇士、国士——五人是个怎样的人?教学内容集中明确,也切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实际。在赏析这条主线之时,顺便分析字词句,顺便提及 “不义之人”等,安排很有艺术。

六、思想情感统率型

思想情感统率型,是指以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赏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思想情感的赏析的过程中,连缀教学的其他内容。

诗有诗心,文有文心,诗心文心都是作者的心。“心”即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和主帅,统领着全篇的内容材料、结构布局、字词语句……以思想情感的分析来结构全篇的教学内容,正是思想情感在文中决定性、统领性的地位决定的。

张岚老师教学 《归去来兮辞》时,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并把同学们的看法归纳两类:一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二是作者的情感并不单一,有喜悦,也有忧愁。接着请学生对以上两类观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这个看法的,请说说你的依据以及你的分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山水之乐。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安居之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天伦之乐。 “作者的情感并不单一,有喜悦,也有忧愁”,对这种看法,说说你的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有认命的味道,有无奈的感觉。 “倚南窗以寄傲” “门虽设而常关” “抚孤松而盘桓”——享受清高和孤寂,与世人隔绝……

这个教学模型紧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个中心,带领学生品析语言,细读课文,深读课文,体会情感,在对话的过程中,深化原先的体会、原先的理解。而老师主动发问,积极追问,学生深入思考,避免了放羊式的 “自习自得”、地毯轰炸式的 “全文串讲”、蜻蜓点水式的 “片言杂谈”,整节课显得简约而高效。

七、他人言论 (评论)串联型

他人言论串联型,是指以历史上经典的评论家、艺术家等的言论为线索,连接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

历史上经典的评论家、艺术家等因为其经历、经验、识见等非同一般,他们能深刻的洞察文本的内在意蕴,内在艺术。他们的见解,经过历史的淘洗,能流传至今,充分地显示他们的见解超越常人。因此,他们的言论往往表达了文章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给读者以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人获得深刻的启示。以之来串联课堂教学内容,也常常是以最简省的方式,最经济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文本最深刻的内涵,最有价值的信息,因而也是高效的教学形式之一。而且他们的言论往往包含着历史典故,无形中给文言文课堂增加了趣味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在 《滕王阁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曾采用这个办法。我们先引述 《唐摭言》: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然后依次赏析: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为什么都督阎公会说是老生常谈呢? (八个字只讲了历史及地点,而且阎公心中有气。)为什么说到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沉吟不言? (写出了宏大的气象,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以拟人化手法,把登临的恢宏的心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一段中洪都的地理描写让人 “沉吟不言”,其他的描写是否也让人 “沉吟不言”?……为什么说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都督阎公 “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以古人的评论来串联赏析教学内容,应该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值得人们去体会。它避免了教学设计的陈旧俗套,增加了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他人言论串联型,也有不足。他人的言论容易先入为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维,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放弃独立思考,教学常常成了他人思想的印证。

……

以上这些教学模型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样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些教学模型要想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老师熟读文本,准确深入的把握文本的内核;需要老师真正明白文本的语文价值之所在;需要老师了解学生文言文的实际状况,了解文言文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教学模型只是丰富的文言文教学模型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而且这些教学模型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教学模型都决定于课文的内在特点、内在结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以及老师个人的性格、气质、禀赋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该针对这三者的不同情况,或单独或综合的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型,做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安排。

[1]陈忠玲.《阿房宫赋》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0,(8).

[2]张华,段菁华.《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1,(7、8).

[3]李媛媛.寻找平淡难掩的情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0).

[4]王夫成.《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3).

[5]张岚,冯晓云.《归去来兮辞 并序》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1,(7、8).

猜你喜欢
词句赏析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早梅(节选)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
步辇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