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将其合作、探究、创新、自主学习意识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就应该将新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引进,以此从各个方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探讨,如何使学生从最初的阶段就养成数学素养。
兴趣是学生对一门课程喜爱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的素养可以得到培养,就应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阶段的求知欲、好奇心都较为旺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取 “奇妙的数学”作为教学的主题,在网上下载相关的资料,从而向学生介绍有趣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 “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教学时,教师讲完课文的例题后,可以出一组式子给学生深入记忆: “23×11、42×11、39× 11、123×11、358×11……”,然后进行提问: “上面这组算式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并不能完全透彻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他们或是摇头、或是进入沉思。此时,教师则以最快的速度将答案计算出来,让学生在惊讶的同时进行验算,让其心理产生疑问 “为什么”。由此,教师通过 “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将其引入课堂。以上例子,说明了兴趣不仅是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而且还可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以及增强。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将其意志品质、学习习惯有效培养,这可以成为其在学习数学上的一大助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确保教学品质,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特点等各方面制定方案措施。华罗庚曾说: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句话的本身意义就是说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是成功的秘诀。教学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教师上课、同学发言时,学生必须要认真听;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必须要按时完成;面对任何的问题时,首先要独立思考,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保持书面整洁;及时改正错误的题目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进而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能力。而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其技能是重要的 “使命”以及终极的 “目标”。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让学生懂得深入思考、有效实践、科学推理,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进行 “笔算两位数乘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乘法算式: “25×2、25×4、25×8”,要求学生采用口算,由于以上式子是具有规律性的,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再循序渐进进行提问: “同学们,能够发现上面这组式子之间的关系吗?”有学生说:上面的几道题中,第一道题的第一个因数保持不变,而第二道题的第二个因数则是第一道题的两倍,得出结果:25×4=50×2=100;而第三道题的第一个因数仍是保持不变,第二个因数则是第二道题的第二个因数的翻倍,得出结果:100×2=200,通过这样的方法,便能让学生从中找到了寻找规律的方法。而后,教师进行问题的延伸:25×36,通过之前的例子,便能使学生很快从中找到了计算方法,学生回答,36是4的9倍,即100×9=900。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同时还训练了学习技巧,以及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进行铺垫,从而让数学的教学得以提升。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由于心细程度不足,很容易出现失误。比如在验算时,经常把结果写在计算的等号后面,或者是把加号写成了减号、抑或是将数字抄错等等。这样,在教师的眼中则会认为是学生不够严谨所造成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完全是由于学生不够心细所引发的,还有可能是因其思维品质的严谨性、缜密性未形成所致。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现其身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教学时根据内容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对错误问题预防、产生、纠正。
例如,在讲授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 “去鸟岛”作为上课主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再接着,将课前准备好的主题图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让同学看: “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前往鸟岛的活动。在码头上,你有没有发现哪些值得应用的数学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然后,教师趁热打铁的提问: “四个班级同乘一艘船,那么这一艘船能够装得完吗?”,从而让学生的估算能力得以培养。
幻灯片放映完后,出现例图提问: “对于例图上的两个图,教师先让哪两个班上船?以列式进行解答。”学生们纷纷献出答案,尤其是在提到四个班的合理安排时,有的学生则提出任意组合。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让其考虑整体船身的承受能力,不可随意进行乱组等现象。学生经过教师的提示,自行组成小组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设置疑念,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同时还让其情绪格外高涨。从而让学生满怀激情、跃跃欲试的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学生的缜密、严谨的思维培养才具有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培养其探索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家长秉持着不可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将其他非智力因素忽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失去平衡,产生误差情况。并且,还因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存在着一定兴趣、以及探索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还需要对其探索精神进行培养。
如,在学习 “周长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采用幻灯片进行一组实物平面图的展示,接着,让学生观察图形四周的边,让其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的所有边;最后,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看到的、摸到的,哪位同学还可以举出别的物体,并且对其的边摸一摸?”,学生纷纷答道:练习本的边、课桌的边、文具盒的边等。忽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将他摸的齿轮形橡皮举起说 “老师,别的同学说的都是长方形的东西,我摸的是这个齿轮形的橡皮”,然后,将橡皮传递给别的学生摸一遍。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后总结: “周长就是物体表面的边的总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物体无论是什么形状,其都具有自己的周长,从而为以后在 “周长的计算”的学习中埋下伏笔。
总之,要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得到提升,开展多元化的培养途径,既可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还可将数学知识进一步巩固,让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数学教学的目标得以落实。
[1]徐萍.让数学素养在多重感悟中拔节[J].小学教学研究,2014,(34).
[2]彭钱群.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23).
[3]陆小青.例谈小学生数学素养培育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5,(12).
[4]陈惠芳.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小学数学教师,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