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起源异同及发展趋势

2018-02-22 03:38黄煊
新一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异同中西文化发展趋势

黄煊

摘 要:艺术的审美理念(或创作观念),是特定文化精神与现实因素交融发展的产物,作为空间艺术的美术尤其如此。中西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在审美理念方面既有差异,又有相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进步,又呈现出多元化的融合发展趋势。本文试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入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就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起源异同及发展趋势,作出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中西文化;美术;审美理念;异同;发展趋势

一、引言

美术,是空间或平面艺术的泛称,因平面属于空间,所以严格的美术定义应该是空间艺术。美术是最古老而又典型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材料(如画家思想和色彩线条,诸如雕塑家与塑像、设计师与图纸、建筑师与建筑物的关系,皆与此类同,本文仅以绘画代替美术,并不影响所论问题的普遍性和真实性)直接作用、深入契合、高度融合所产生的最直观的视觉艺术。美术的创作与欣赏受到一定的审美理念的制约和影响,而审美理念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中西美术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着特色迥异的审美理念;同时,中西文化又有着相同的“人文精神”,所以两者的美术审美理念又有着“不谋而合”的共性。

二、美术审美理念的起源

典型的美术,主要有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是主观审美理念作用于客观材料,而最终以客观物象(艺术品)形式显现出来的艺术。与其他任何艺术相同,美术的审美理念,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抛开“史前美术”而论,具体来说,中国美术的审美理念起源于《周易》思想,而西方则来源于古希腊的文化精神。

(一)中国美术审美理念起源于《周易》思想。在《周易》中,用一根长的“实线”表示阳爻,用中间有断裂的“虚线”表示阴爻,这就是最早的美术审美理念。实线看起来完整、坚实、刚强,表示阳气充足,精力旺盛。《周易》的第一卦“乾”就是连续用六根实线累积起来的“纯阳”之卦,在每一爻的解释中,都有“龙”的形象和“君子”的内涵。如“九五”位置的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乾卦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用画画写意的审美理念。首先,六个阳爻,不同的位置,表示“龙”的不同发展情状或君子的修养成长状况;其次,初、二,三、四,五、上,这三组爻位,又分别代表地、人、天。由于八卦的起源,是“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所以,这直接导致了后来中国的画家只重视“写意”而不重视“物象”。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画得太像,那还不如用镜子直接反映,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不如来一张照片或一盘录像;然而,如果画得不像,那就属于“失真”,而艺术的真谛在于“真善美”,“真”是基础,无“真”则“善美”无从谈起。中国的画家就一直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来寄托自己的创作观念,也就是审美理念。这与《周易》不走极端化、寻找中间点、努力折中(一种“内敛”的精神)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也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同气相求。“中间点”或“平衡点”的追求与把握,是中国传统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基本技法,就像空中走钢丝绳的杂技演员一样,在行进过程中,一直要寻找和把握随变换不定的“平衡点”。

简而言之,中国美术的审美理念,是以“写意”为主,其特点是:在形式上偏于抽象的“理性”,在内容上则偏于随意的“感性”。就像上文所提到的“乾卦”,形式上是六根“实线”的简单堆积,却表征着严谨的“道理”;在内容的取材上,却时而“龙”、时而“君子”、时而“天”等。与西方美术的“逼真”(其目的是为追求“震撼”、“感染”等直接的审美效果)理念大异其趣,“写意”的审美理念,意味着中国的画家一直是在用感性的手段追求理性的东西。

(二)西方美术审美理念起源于希腊文化精神。上文说到,与中国的“写意”正好相反,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偏重于“写实”。为了达到“写实”的最高境界,西方人极尽所能追求物质层面的“技艺”甚至“科技”,这种审美理念及创作习惯,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除了美术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还有一个重要的文明成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科技进步的速度,曾一度使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人望尘莫及。

西方美术的起源,史前美术或原始美术,本文不予探讨。对此问题,本文只以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时期为重点进行探讨。因为这些时期西方美术思想,是后来西方美术审美理念的主要源头,而以古希腊时期最为典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发展到了所谓的“集大成者”。古希腊以来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为美术创作进一步追求极致而完美的写实效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或“催化剂”。如《掷铁饼者》的健美、《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优雅、《最后的晚餐》的传神写照、《蒙娜丽莎》的欲盖弥彰等,不管是逼真还是朦胧,不论是简易还是抽象,西方美术创作的目的主要是“写实”或“再现”。与中国相反,西方美术审美理念的特点是:在形式上注重于“感性”(甚至是惊悚而震撼)的色彩,在内容上则偏重于严谨(甚至是客观而冷漠)的“理性”。

三、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差异(以绘画技法为例)

如果把郑板桥的水墨画与列宾的油画作一比较,就能明显看出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差异:一是中国画不讲究透视法,西方画最重视透视法;二是中国画以线条勾勒,西方画以明暗分界;三是中国画家不懂解剖学,西方画家重视解剖学;四是中国画以单色浓淡写意,西方画以多色强化渲染;五是中国画配合诗词印章,西方画只标出主题和创作时间。

举例来说,郑板桥的竹子配上诗句,就是为了传达一种坚忍不拔的“君子固窮”的精神。而其竹子是清一色的墨色,这虽然与现实距离较远,却能直达精神深处拨动鉴赏者的心弦。鉴赏者在创作者注重精神意象而忽略现实因素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也自然而然地在精神上得到了审美的愉悦,而忽略了现实因素或物质层面对人的困扰。

而列宾的“纤夫”、“贵妇人”等,或宏大壮烈,或活色生香,浓郁的色彩和激烈的情感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观看者在作者生动真实的现实主义启发下,从思想深处认清了事实真相,从而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进而激发了对抗现实、改变现实的价值理念。

四、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相同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这是世界物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艺术发展遵循的规律。中西美术审美理念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介于“写意”与“写实”两极之间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亦即艺术家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向鉴赏者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当然,反动的、反人类的黑暗作品除外),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从而激发人们探索真理、追求梦想的奋斗精神。然而,由于中国艺术审美理念过于“内敛”,使得历史上的中国人缺少革新的精神,致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好长时间;而西方过于“张扬”,便得西方人只注重现实利益,他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显得“天长地久”。两种文明各有所长,各有缺陷。只有取长补短,中西互补,融会贯通,人类美术审美理念才能日臻完美,从而能更好地滋养人类精神,更好地绘出人类文明的美好图景。

五、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融合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中西美术审美理念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的趋势。多元化的文化思想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新的审美火花,“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先进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美术这一经典的空间艺术必将以全新的色彩和形象为中西文明的交融发展架起更加坚实的桥梁。

新形势下,作为美术创作者或研究者,只有精通中西文化,溯流追源,返璞归真,树立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准确把握中西美术审美理念的精髓,就一定能开辟艺术创新的广阔天地。

猜你喜欢
异同中西文化发展趋势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