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凤燕
摘 要: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本文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设入手,浅谈如何将此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以及由此理论得到的相关语言教学启发:例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第二语言交际环境(全方位浸泡式教学);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尽量让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交际的乐趣;了解语用移情和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者将语用移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运用到语言学习当中去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假说;第二语言交际环境 可理解输入;学习者情感因素;语言教學
在当今信息更迭极为迅速的时代,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3.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虽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但其理论与二语教学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第二语言交际环境(全方位浸泡式教学)
Krashen的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 Lear-
ning Hypothesis)突出强调了习得在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实际实践,无意识的吸收到这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的使用该语言,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这就启发了我们在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造出一个浸泡式的、纯正的听与说的语言交际环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开展与外语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让学习者“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同时为学生提供所学的第二语言母语国家的文化体验,如开展出国游学等实践活动,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地运用语言,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浸泡在”全方位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像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习得外语。
二、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把语料的理解放在首位,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前提和核心,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过于超越学习者现有水平或接近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都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Karshen把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定为“i”,“i+1”是学习者容易接受和习得的语言输入级别。在语境(context)和语际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的帮助下,学习者理解了“i+1”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语言习得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如果输入语料过深或远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2”或者过浅而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 0”或“i-1”,都会造成理解困难,无益于语言能力的提高。根据此假说理论,要使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有利,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向学习者提供“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的,可理解的输入材料,尽可能的向学习者提供有趣且相关的话题,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利用语境和原来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同时,因为学生需要有很长时间的对感兴趣的所学内容进行广泛的阅读和进行许多的听力练习,才能够实现语言的习得,还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等辅助工具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输入。
三、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尽量让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交际的乐趣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的时候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在第二外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并排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十分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不要过多地去纠正学习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所犯的语法错误,而是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使学习者勇于表达想要表述的意义,教师应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统治者”的作用,应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充分了解学习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通过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少学习者的语言焦虑,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二语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是学习者对所获得的语言输入进行储存和整理并加以应用的过程,“习得”某种语言比“学得”某种语言更有效。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条在实践中不断自我调整,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学习之路。
我们还要注意,尽管克拉申的假说理论在强调输入的质和量和注重学习者情感等观点上是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并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但是其忽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过分强调粗调输入,过度忽略语法教学等都是违背认知规律的,其假说理论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引用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时,我们要做到有批判地吸收,外语教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设计出符合外语教学规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 York:Longman,2000
[2]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3]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4]肖云南,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的应用问题 [J]外语界,2004年第3期(总第101期)
[5]王建平,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