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行历史名词解释的方法

2018-02-22 03:39王博张花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王博 张花

摘 要:历史名词是历史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构成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成分。历史名词反映了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是思维的起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历史名词的解释。对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时,要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名词进行解释:顾名思义、下定义、叙事阐述。

关键词:历史名词;历史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原是高考、大学考试乃至研究生考试的必考题型。现在高考中已没有名词解释,但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名词却随处可见。历史名词是历史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构成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成分。只有理解历史名词,才有可能勾勒出历史前进的轨迹。因此,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名词进行解释:“顾名思义”、下定义、叙事阐述。

一、“顾名思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中的第三框第一段正文部分有“中国国民党”一词,而第二段正文部分有“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三个名词,四个词语中均有“国民”二字。根据《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对于“国民革命”一词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上四个含有“国民”的名词,可以以“顾名思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国民革命”就是“国民—革命”。学生轻松理解了四个名词,还能够体会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和以往的不同。

适合“顾名思义”的名词还有宗法制、三权分立、工业革命、经营者革命、世界市场等。这种理解历史名词的方法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下定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题中有一个名词:社会经济结构。这节课实际是一个以“社会经济结构”这一名词为主项的判断。其中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一名词是一个普遍概念,因此在其前面要加上“近代中国”这一量项才变得明确。这个判断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好理解的,要以学生对“社会经济结构”这一概念的把握为基础。

根据《新编财政大辞典》中对“社会经济结构”一词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对中学生而言,显然没有必要也很难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选择该辞典定义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种经济成分”两个词,对这一概念进行如下简化:“经济结构”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比如,从经济部门的角度,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其相互关系;从经济成分的角度,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如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从经济部门的角度看,农业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处于依附性的地位;从经济成分的角度看,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处于附属地位。这样的表述可能是片面的,但是,如果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理解能力,这种选择是可取的。这样的理解将成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坚实基础。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说明的方法。适合下定义的名词有历史观、政治、政治制度、罗马法、马克思主义、经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文化、人文精神等。它们很难“顾名思义”,又不适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解释,适合用下定义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其内涵。

三、叙事阐述

有的历史名词,用简短的语言无法解释清楚,不适合只用下定义的方式处理,而对其他历史知识的学习又至关重要。对于这样的名词,我们可以将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以及结果等要素,用精心组织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阐述。

这种方式一般以时间为线索,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阐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在阐述的最后,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对该名词进行简要概括。这样,历史知识便因为有了细节而变得丰富和生动,学生容易理解。

这类名词,如果出现在课堂内容的背景位置,可以在课堂引入部分进行阐述。在阐述之后设置疑问,便可以统领课堂,起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出现在课堂的主体部分,则要处理好前后内容的衔接,该阐述就是整个课堂的一个精彩环节。如果该名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和线索,则整个课堂围绕该名词进行阐述,课尾的总结就形成对整个课堂的升华。

可用叙事阐述方式进行解释的名词有鸦片战争、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民主革命纲领、社会主义改造、多极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百家争鸣、宋明理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它们大都是核心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

围绕这些名词进行“叙事”,是最能体现教师对“丰富历史的呈现力和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再现力”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帮助学在生理清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同时,让历史在学生心中留下烙印,唤起他们的思考,从而赢得心灵的共鸣,达到师生共同沿着时间隧道回到当年的现实去观察历史、思考历史的境界。

四、结语

历史名词是历史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构成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成分。只有理解了历史名词,才有可能勾勒出历史前进的轨迹。当然,对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时,要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行“无痕化”的处理,为教学主线索的推进服务,而不能淡化了教学的主线索。

参考文献:

[1]缪朝华.名词解释在稿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

[2]唐立德.歷史名词解释的要求与方法[J].安徽教育,1980(3).

[3]李松林.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4]黄运武.新编财政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5]徐斌.浅谈历史名词的解释[J].云南教育,1980(5).

[6]刘静,陈柯.基于时空视角下有关历史名词的概念诠释[J].教学考试,2018(35).

[7]宋艳波,李广林.浅谈恰当运用历史名词的几点好处[J].绥化师专学报,1997(1).

[8]沈贵旺.怎样指导学生解释历史名词[J].历史教学,1985(5).

基金项目:历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创意课堂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5QZ123 ),课题负责人:王博。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