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丽亚木阿布拉
(库车县古渡中学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语文学科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因为语文学科同时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首先,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来说,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思维与道德品质观点,学好语文可以不断优化初中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学会鉴别假、丑、恶,养成真、善、美的优良品质,以前人的观点与智慧促使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来说,初中生在生活中所展开的听、说、读、写活动都以他们所形成的语言能力为基础,而且语文也是学生们学科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对于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生活品质与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重新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要求语文教师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在知识生成的环境中探究学科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由此提出了情境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由于语文是我国母语教育,是前人为了完成日常生活、学习与生产需求创造的一门语言文化,反映了某个时期、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风俗人情等多种内容。所以,教师便应以情境还原语文知识的产生环境,使学生在语境引导下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就如在《雨说》一课中,笔者便收集了四季不同的雨声,如春雨淅淅沥沥的柔和之声、夏季狂风暴雨的猛烈之音、秋雨缠缠绵绵的忧愁之感、冬雨冷冽刺骨的寒冷之意。在语文课堂上,笔者播放了这些雨声的音频,要求学生闭眼聆听,通过雨点的节奏与音量阐述每一个音频播放的雨声给自己带来的真切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夏雨的积累与多变让自己感到害怕,尤其是雷鸣大作的时候会让自己严重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则认为秋雨会给自己带来悲凉与忧愁之感,因为秋天本身便有荒凉、忧愁之色,等等。在学生表述的时候,我会认真聆听学生的口语表达,通过学生表述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情绪与性格。借此,笔者引入了《雨说》教学,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对雨的感受来分析作者在《雨说》中所表达的情感。《雨说》是郑愁予先生通过诗歌描述自己对雨的热爱与喜欢的爱之歌,以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内容,理解《雨说》中雨的艺术形象。待学生完成课文分析之后,笔者也重点总结了郑愁予在《雨说》中所描绘的雨温柔播撒生命玉液的无私品质,希望学生们带着同样的爱与希望来笑对人生,拼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探究与发现活动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并由此指出教师应以探及式教学法组织常规的课堂教学,不断丰富学习者的活动经验,使其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与人生成长经历探究新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借助旧知分析新知,以新知补充旧知,直到他们掌握学好语文的科学方法。
就如在《故乡》一课教学中,笔者便鼓励本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课文学常识、重点词句、描写手法等多种知识。《故乡》一文是一篇记叙文,虽然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但是却有明确的故事线,读起来十分有趣,便于初中生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探究本课新知。首先,初中生需在课文阅读中勾画本课生字词与重点词句,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等理解本课基础知识。然后,学生便需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通过例句解析分析描写手法在人物刻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由此总结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笔者鲁迅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作者共用了两个“悲凉”,这两个“悲凉”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故乡之人是因何变化的,变化的根源是什么;故乡之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闰土与杨二嫂有什么变化,闰土又是否完全改变了自己;作者对腐朽的社会有何感想,等等。
对于初中生来说,体验学习是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对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对此,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多创设语言应用活动,保证初中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将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就如在《故乡》一课教学结束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在乎收集短篇小说,通过拓展阅读总结出小说常用描写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学效果,由此来丰富初中生的学习经历,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了丰富初中生的阅读认知,笔者还以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品鉴与赏析优秀的短篇小说,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的客观规律与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出发,通过不断优化初中生的学习环境,训练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初中生的实践体会等多个角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