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琼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1]特别是高职学生,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随着团员的普及,传统班级团支部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组织功能呈逐渐退化趋势,缺乏凝聚力,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2016年11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各高校要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本文依据前期调查数据,在分析高职班级团支部的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高职班级团支部活力进行探讨。
笔者曾以某高职院校学生团员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关于“高职团员思想状况及团支部活力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以下为问卷调查数据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1.高职班级团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被问及“你认为团支部工作存在哪些不足?”时,有72.84%认为团支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62.93%反映团支部没有或者极少开展课外活动;55.17%反映团支部不开展组织生活,团员缺乏归属感;38.36%认为部分团支部委员不熟悉相关团务。在被问及“你对所在班级团支部发挥的作用如何评价?”时,有56.03%认为团支部发挥的作用一般,25.86%认为团支部没有发挥什么作用,18.1%认为团支部发挥的作用很大。该组数据表明,高职多数班级团支部组织生活和政治理论学习单调乏味,开展活动太少;许多团支部委员不熟悉基层团务;团支部的凝聚力在下降;支部团员的归属感在逐渐丧失;团支部未能在思想引领和其他活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职团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被问及“你认为当前团员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时,认为高职团员奉献意识不高、责任意识较差的均高达76.72%,65.95%认为高职团员缺乏理想信念,60.78%认为高职团员过分强调自我,54.74%认为高职团员社会适应能力不强,51.72%认为高职团员工作能力不够。在被问及“你认为现在多数青年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形?”时,38.79%选择“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23.28%选择“如果别人帮助了自己,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12.93%选择“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4.31%选择“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利益”,1.72%选择“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18.97%选择“说不清”。在被问及“你对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活动持何种态度?”时,30.17%选择“很支持,积极参加”,49.14%选择“如果与私事不冲突,愿意参加”,12.93%选择“不太愿意,被动参加”,6.03%选择“是否参加看当时心情”,1.72%选择“从不参加”。这些数据表明,许多团员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他人的需要,而是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因此受损;对待团支部活动的态度也是将私事或个人情绪放在首位。他们过分地强调自我,明显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理想信念。
1.部分团员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较低。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下列因素对团员的思想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追逐权利和逃避责任(89.22%)、急功近利(84.05%)、缺乏诚信(82.33%)、拜金主义(78.45%)、精神空虚和没有信仰(75.86%)、官本位现象(72.41%)。在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严重冲击下,超过83%的调查对象以“家庭的温暖幸福(占67.67%)”、“本人的财富和权力(占 13.36%)”、“本人的地位和声望(占2.16%)”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只占16.81%。当青年团员过分看重个人欲望的满足时,自然会将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理想信念弃之不顾,也就很难指望他们积极地参加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活动。
2.团支部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首先,高职班级团支部由团支书、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组成,与班委会相比,团支部的力量显得过于单薄。其次,班级团支部按要求应当设立团小组,但由于团小组长未列入班级干部序列,不能像寝室长一样参加优秀干部评选,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团小组形同虚设,有些团支部甚至不设团小组。再次,传统的团支部组织结构侧重团组织生活和政治宣传,容易忽略或者无力满足团员的权益诉求和社会实践需求。支部团员找不到归属感,团支部自然就没有凝聚力。
3.团支部委员业务能力较低,难以发挥对团员的思想引领作用。高职班级团支部书记及其委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指导培训,不熟悉团务工作,也不知道如何了解和满足支部团员的需求,只是定期收缴团费,按要求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团员大会、团支部会议基本不开。团员组织生活和民主测评或者不实施,或者走过场。即使偶尔按要求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形式大多是宣读文件,单调乏味,缺乏对团员的吸引力。在这种工作状况下,指望团支部发挥对团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4.团支部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目前,在高职院校,班务和团务全由班主任(辅导员)一人抓。这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同时具备较高政治思想素养和管理能力。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短缺问题,班主任(辅导员)大都由专职老师或行政工作人员兼任,一人想同时抓好班务和团务往往力不从心。班团活动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活动的方向和深度存在偏差,未能起到教育的目的。[2]这也是导致班级团支部弱化甚至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校共青团改革应当积极适应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方案》的这一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举措提升高职班级团支部活力。
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3]现行的“班主任兼辅导员”班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在“班主任兼辅导员”的基础上引入导师,配备两名导师助理,由“班主任兼辅导员+导师”协同指导班务和团务。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和基础团务,指导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日常工作,包括指导团支部定期召开团员大会和团支部委员会、开展团员民主评议工作和团籍注册工作、以寝室为基本单位建立团小组并布置团小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导师负责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指导团支部定期开讲团课,对团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导师助理(男、女生各一名)由导师从高年级挑选品学兼优的(预备)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以志愿者身份担任,作为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按照导师的要求,对团支部和班委会进行朋辈辅导;另一方面,将团员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导师和班主任,由导师或班主任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引导。
“班主任兼辅导员+导师”协同指导班务和团务,加强对团员的思想教育,只是为提升团支部活力创造了必要条件。切实提升团支部活力的关键是推行班团一体化。首先,在传统团支部的人员构成基础上,增设团支部副书记一职,由班长兼任,协助团支书开展工作,具体分管团员的权益维护和社会实践;增设权益委员,负责团员的权益维护,主动建立并畅通团员向上级团组织、学生会组织提出合理诉求的渠道;增设实践委员,着力推行志愿服务活动,并为支部团员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提供服务。同时,以寝室为基本单位建立团小组,原则上由寝室长(除非寝室长不是团员)兼任团小组长,给团小组长参评班级优秀干部创造条件,激发团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此两项举措可让部分班委会成员参与团支部事务,以加强团支部组织建设。其次,在团支部和班委会基础上创设班团代表大会,由全体团支部成员、班委会成员(包括寝室长和团小组长)组成,团支书兼任主任,班长兼任副主任,让团支部成员参与班级重大事项的决策。班团代表大会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的协同指导下开展工作。从而形成团支部和班委会在具体事务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在重大事项上共同决策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以团支部为主导力量,以班委会为主要执行机构,在班级内部形成班团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的工作格局”,[4]提升团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职新生军训期间,由全班学生(团员)推选代表组成《班团公约》起草小组。起草小组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起草《班团公约(讨论稿)》,内容包括学生(团员)行为规范、团支部的组成及其成员的产生办法和任期、班委会的组成及其成员的产生办法和任期、班团代表大会制度(组成、职权、召开、表决方式等)、违反公约的责任等。《班团公约(讨论稿)》完成后,由起草小组在班级QQ群发布,向全班学生(团员)征求意见,修改后提交全班学生(团员)大会进行表决,经全体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通过。《班团公约》是全班学生(团员)、团支部、班委会的最高行为准则,为班团一体化有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团支部工作制度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共同指导团支部制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团支部基本工作规范。②团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制度,包括团员发展、团员证管理、团费收缴、团员登记和统计、团员教育评议、团员年度团籍注册、优秀团小组及优秀团员评选、推荐优秀团员为党的发展对象、团籍处理、团员的奖励和处分等内容。对不履行团内义务,尤其不能经常参加团的活动,不能及时交纳团费,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团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按团章的规定,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理,以确保团员队伍的健康发展。[5]③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包括三会两制一课的实施、主题团日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团支部按照上述制度开展工作,可激发团员参与的积极性,其工作成效将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吕苏.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5(8):95-97.
[2]江旭梅.高校班团活动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12.
[3]张金甫.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S1):400-403.
[4]黄媛媛.新形势下高校班团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84-87.
[5]相征.对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