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使用惩罚的作用与原则探析

2018-02-22 17:43朱梓菲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罚身心惩罚

朱梓菲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惩罚制度来维护,同时,惩罚制度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东方的教育系统还是在西方的教育体制中,惩罚都曾作为一种常见的手段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运用。例如,中国的《学记》中曾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而西方的古埃及文献中记载:“不要把时间浪费,否则你就要挨揍,因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背上的。”惩罚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教育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适度的教育惩罚

合针对性的惩罚要满足以下条件:一,遵守法律法规。适度的教育惩罚必须要遵法守法,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要在法律的范围内给与适当的惩罚;二,合乎理性道德。对其实施的惩罚措施要在正常人的道德底线之上,惩罚行为不能超过道德限度;三,适度的教育惩罚应具有教育性,即惩罚的意义是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教育最终意义。适度合理的惩罚手段、方式和内容需要注意地点、场合、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等,即合规律性则是需要教育惩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规律和自身个性。

二、惩罚不等同于体罚

说起教育惩罚,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态度,其中原因不外乎是把惩罚等同于体罚,认为惩罚就是体罚,区分惩罚与体罚之间的差别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体罚,是指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身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而体罚是教育惩罚的一种,属于过度的教育惩罚,与适度的教育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点:性质不同。适度的教育惩罚是本着尊重学生的态度,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是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体罚则是一种违反法律与道德的错误行为,极大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应当禁止的落后教育方式。

第二点:内容不同。适度的教育惩罚是指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身心承受范围,并掌握惩罚技巧的富有教育艺术的行为。通过惩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体罚往往包含暴力行为,比如教师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甚至用手脚或其他物品打击学生的身体。

三、教育惩罚的积极作用

(一)约束作用。约束学生不良行为,是教育惩罚的基本作用。教育惩罚的约束作用是指建立规范准则对受教育者不良的行为或思想加以否定,如超出规范许可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从而避免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约束作用无论对于教育者或是受罚者都能体现出积极意义。

(二)矫正作用。站在教育惩罚的角度上讲,矫正比约束具有更好的效果。约束只是被动的使受教育者遵守行为规范准则,治标不治本。而矫正则是让受罚者通过惩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发自内心的想要弥补和改正。适度的教育惩罚应不单单要起到约束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道理并自愿改正。

(三)震慑作用。震慑作用是指当其他人受到惩罚时,自身会起到替代惩罚的作用,抑制自己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看到受罚者受到的惩罚,从而意识到此类行为的后果,当自己遇到相似问题时就会多加考虑,避免自己受到同样的惩罚。这时惩罚或多或少的起到了警告和震慑的作用,但这种功能只是教育惩罚的衍生次要作用,而非主要作用。

四、德育惩罚的实践原则

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要讲究德育,那么在德育中适当的运用惩罚手段是有效率的,它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健康发展,但教育机构和学者们如果没有很好的运用,那么势必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且依据刚才上文对青少年德育惩罚所作的合理限定要求,我们实践时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德育目的原则。实施在中小学生身上的惩罚措施,其目的首先是为了育人,而德育惩罚可以很贴切的符合这一要求。德育惩罚是指为了避免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后果再次发生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同时可以起到警醒和威慑其他中小学生的作用,具有明确的德育目的。以德育为目的就是要求教育者所做出的惩罚措施不是出于自己的厌恶情绪,不是自己不良情绪的发泄,而是对中小学生的一种理性教育。

2、公平公正原则。德育手段的正常实施就需要教育者做到对中小学生公平公正,不可以掺杂私人情绪在里面,要做到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教育者所做出的德育惩罚要具有特定性,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而不是中小学生某些与教育者自身看法和利益相左的行为。其次,德育惩罚要做到不袒护学生,不把个人喜好带到德育惩罚中。最后,教育者要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中小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合理具体的德育惩罚措施。

3、因人而异原则。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德育惩罚在讲求公平公正的同时,也要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主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切忌简单的依照规章制度进行德育惩罚。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惩罚。因中小学生在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家庭背景、道德认知能力都存在差异,而这些不同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德育惩罚所做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实施惩罚时也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惩罚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

[1]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金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陈惠英.班主任对学生的奖励与处罚[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3]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曹保印.直击中国教育底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陈桂生.师道实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体罚身心惩罚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给身心降个温
真正的惩罚等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