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关于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研究很多,且取得了较成熟的成果。其中最有反响的是朱德熙先生借用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分布”理论写的《说“的”》一文。朱德熙把不带‘的’的语法单位假设为X,带‘的’之后的格式是“X的”,从分析这两种形式的语法功能上的差别,由此对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语素“的”做出了全新的分析,认为同形的“的”表示三种不同的语素:跟副词功能基本相同的副词性的1;形容词语法单位后的后附成分形容词性的2;名词功能基本相同的名词性的。对于朱德熙的这一理论结果语言学家们都有不同的看法。陆俭明先生写的《“的”的分合问题及其他》这一文完全支持朱德熙的观点,可是黄景欣、言一兵、吕叔湘、季永兴等人基本上不同意朱德熙的观点。基于这些学家们的观点,本文归纳出“的”字常见的结构模式,以这些结构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学的角度探究结构助词“的”在日常用语中,有或没有,或可有可无的现象,试图给予合理的理由。
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衔接定语和中心语,如,我的妈妈、火红的太阳、昨天的作业等这些短语中的“的”具有表示领属关系、修饰关系、限制关系的作用。由此可见,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构类型很复杂。所以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把“的”字结构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名词、代词作定语,名词/代词+的。例如:
(1)鲁迅的书(领属) (2)我的小猫(领属) (3)昨天的作业(限制)
2.形容词作定语,形容词+的。例如:
(1)漂亮的衣服 (2)坚强的后盾。其中,单音节形容词后不能加“的”。例如,红花,绿叶,却不能说成是“红的花,绿的叶”;高利润不能说成是“高的利润”。
3.动词作定语,动词+的。例如:
(1)跳的舞 (2)画的画
4.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主谓短语作定语。例如:
(1)没有爱情的时候 (2)在读书的时候 (3)她跳舞的样子
5.定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短语等,构成中心语隐含的结构。例如:
(1)老张的(衣服、书、手机……)(2)那唱歌的(歌手、小孩……)挺帅的。
6.“是……的”结构,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例如:
(1)这些字是老李写的。 (2)这是爸爸给买的。
7.动宾结构或双宾结构中插入助词“的”。例如:
(1)打他的主意 (2)生她的气 (3)我们上了一下午的课
8.数字+度量衡单位(的)+名词。例如:
(1)来两斤两下2摄氏度的小龙虾 (2)三尺的雪
9.语气助词“的”。例如:
(1)我一直很喜欢陈奕迅的。
(2)这些人都不是吃素的。
10.与“地”的功能相同,表示状态、方式等。例如:
(1)慢慢的走 (2)静静的呆
这些结构类型是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归纳出来的。但在归纳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形容词、动词、介宾短语等都能够满足带“的”的条件,同样的词性、同样的结构、同样的关系有的能带“的”,有的却不能满足带“的”的条件。例如:“妈妈的衣服、我的衣服”都表示领属关系,可“妈妈的衣服”不能说成“妈妈衣服”,但“我的衣服”却可以说成“我衣服”。根据这种情况下面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带“的”或者不能带“的”或带不带均可的现象。
由于“的”字结构类型很复杂,所以下面主要以几种典型的结构类型来分析为什么同样的结构、表示同样的关系有的能带“的”有的却不能带“的”。
(1)我的书在图书馆
(2)她的衣服湿了
(3)妈妈的书在图书馆
(4)老张的衣服湿了
以上四个短语都表示领属关系,“的”前面的“我、她、妈妈、老张”是定语,“的”后面的“书、衣服”是中心语。但在用语中我们可以把例句(1)(2)中的省略说成“我书在图书馆,她衣服湿了”,例句(3)(4)却不能说成是“妈妈书在图书馆,老张衣服湿了”。因为例句(1)(2)中的“我的书”和“她的衣服”中的定语是代词,不管中间有没有“的”字插入“我的书”“她的衣服”“我书”“她衣服”都是定中结构的短语充当主语。所以例句(1)(2)省略了“的”字,其语义关系不改变。而且“我书”“她衣服”多用于口语,其实隐含了“的”字,类似于“今天去市里”的隐含主语是“我”一样。可例句(3)(4)虽然同样表示领属关系但定语成分是名词,省略定中结构中的“的”将会改变其语义,“妈妈书”“老张衣服”是词并不是短语,也就是说这个“书”名为“妈妈”,这个“衣服”名为“老张”。所以在例句(3)(4)中“的”具有区别词和短语的作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代词+的+名词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加不加“的”其语义关系不会改变,可名词+的+名词表示领书关系的结其构若不加“的”其语义将会发生变化。
假设我们在某个夜晚去大排档,点单时会豪迈的向老板说:(1)老板,来2斤烤鱿鱼。但绝对不会说“老板,来2度烤鱿鱼”如果我们一定要想表达“温热”这个要求,必须要说(2)老板,来2度的烤鱿鱼。
例句(1)(2)都表达无误,但难点就在于“2斤”和“2度”上。质量、体积、温度,都可以用“数字+度量衡单位(的)+名词”的形式来表示,为什么我们只说“2斤烤鱼”“2度的烤鱼”,而不说“2斤的烤鱿鱼”或“2度烤鱿鱼”呢?在数字后加不加“的”,在结构和语义上到底有什么不同?要不加“的”度量衡单位和名词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要加“的”度量衡单位和名词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先要看加不加“的”的两句话的结构。
不加“的” 加“的”2斤烤鱿鱼 2斤的烤鱿鱼(奇怪)2度烤鱿鱼(奇怪) 2度的烤鱿鱼
从结构上看,加不加“的”两句话读起来就语义就不通顺,是否有“的”是一个明显的形式上的区分。我们再看加不加“的”的这两句话的语义上的区别。“2斤的鱿鱼”的意思是单个鱿鱼的质量为2斤,可事实上,并没有完全是2斤的鱿鱼。而“2斤鱿鱼”的意思是有一大堆的鱿鱼,这些鱿鱼总的质量为2斤。所以当我们说成“2斤的鱿鱼”时听起来就怪怪的。“2度的鱿鱼”的意思是这些个鱿鱼的温度是2度,可说成“2度鱿鱼”时不但听起来怪怪的而且人们的第一反应认为这个鱿鱼的名为2度。
所以从分析这两种例句的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数字+度量衡单位+名词”这一不加“的”的形式中,名词X,必须要满足“X的一部分也是X”的条件。但由于汉语名词没有单复数和可数或不可数之形式上的区别,所以用汉语的例子来解释会比较难懂。但是光杆名词“鱿鱼”既可以指“一堆鱿鱼”满足复数,一堆鱿鱼的一部分也是鱿鱼,也可以是指用鱿鱼做成的鱿鱼丸(不可数),一堆鱿鱼丸的一部分也是鱿鱼。但所以不带“的”的格式中的名词要满足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个条件,而且必须还要满足单调性。就“2斤鱿鱼”这个例子来说度量衡单位的维度是质量,而且这个质量必须是整体性中的一部分,该质量小于整体的质量,所谓满足单调性的要求。可在“数字+度量衡单位+的+名词”这一格式中首先度量衡单位是温度,在部分与整体性的关系上却不满足单调性,所以度量衡单位后必须要加“的”。
从这两种有无“的”的形式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两种结论:第一,有无“的”是结构上的需要,有时候有“的”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没有“的”也一样。第二,有无“的”是语义上的需要,不加“的”有时候不仅语义关系发生变化了还表达不出完整的意义。所以什么时候带“的”或不带“的”完全取决于定语成分和中心语的关系。
关于汉语“的”字的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中的“的”字研究成果都很多,结构助词“的”的作用很多,同时用法也很复杂,到底什么时候带“的”,什么时候不带“的”,什么时候带不带均可等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简单的例句为语料,试图解释加或不加“的”的情况,从而丰富“的”字的本体研究。
[1]苏政杰.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历程[J].汉语学报年第期总第期
[2]杨雪.浅析结构助词“的”与语气助词“的”[J].科技视界
[3]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2月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