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丹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叶圣陶先生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瓶子理论”,意在指明当前教学存在的重大误区。现在很多课堂,存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问题。把学生当做某种容器,把知识强行一股脑塞给学生,不考虑实际课堂教学艺术,更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注重学生实际水平,没有思考什么样的知识适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是欠缺教学水平与教育机智的表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1]意在阐明教师教学活动与一般的劳动存在很大区别。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盲目被动的去接受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参杂诸多个人因素,对于知识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学生本身思维也具有创造性。张志公先生对于启发教学有过一个精彩的描述:“启,是启脑袋:发,是发动,不一定是要他说话。”这是在强调教师教学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袋活动起来,不能像嗷嗷待哺的小羊羔,只是等待喂养,更应该学会自己去“谋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是为了更好的学”。[2]教师不仅教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3]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全班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大舞台。师生应该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地位交流、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必须发挥师生双方的合力。不能搞教师权威,注重师生互动对话。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的需要,创造师生共生的课堂,而非教师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师走下讲台,把掌握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忌将学生的头脑当作杂货铺,盲目灌输。在师生对话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在师生对话中,才能了解学生当前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更好的指导学生进步。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掌握课堂提问艺术,巧妙组织课堂。教师应该明白,课堂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快速而深刻的掌握所教内容。课堂提问的优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种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4]因此,教师所掌握的课堂提问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技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合理设置课堂问题,掌握课堂提问方法。
那么如何正确进行课堂提问呢?下面将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探讨此问题。首先,课堂提问应设计怎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学的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例如,诗歌教学教师重点让学生,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韵律,品味诗中情感。小说教学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三要素,掌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所以,针对不同内容,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当有所不同。此外,设计问题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次,教师设计问题完毕之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问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最大的探究欲望?这个问题就涉及教师所掌握的提问技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互动时,经常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直问式、设问式、曲问式、比较式、发散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的提问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提问问题应尽可能简单、直白采用直问式。小学里面有一篇课文名字叫《赵州桥》,教师通过展示PPT,展现各种桥的样貌,让低年级的学生获得对桥的直观认识。这时候教师的提问方式就应当是直问式。针对初、高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应当采用比较式或者发散式。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察言观色”。注意观察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问题的反应,保持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把握教育时机。
《学记》中的“时观而弗语”,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懂得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挥自己的才智去解决。吕叔湘先生强调,“活”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提问应该灵活自如,针对具体课堂情境随机提问。
《学记》有言“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当其可之谓时”,“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虽然应当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在学生最需要解疑答惑的时候讲解,在最需要启发诱导的时候提问。教师在某些时候应该学会等待,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而不应该急于给学生公布答案。教师在抛出问题后,就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鼓励、引导而不能强行压制,这样才能达到“和、易、思”的境界。
现实教学当中,课堂提问教师预留时间,普遍偏短。因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够,不能很好的抓住有利时机去启发引领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在问题设置的难度、密度和广度方面下工夫,综合师、生、教学内容等各种因素考虑自身的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157页
[2]布鲁姆.《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3年版,第10页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4]张明霞.《教育教学》,2011年2月刊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