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英
(张家港开放大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德育环境、德育对象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德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无疑应针对这一变化,用自身的德育智慧,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四有”新人,培养出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而国内处在一个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国际、国内的深刻变化,面对学生求新、求知各种需求,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诸多方面还不适应。如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实际;未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德育工作大多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过于专门化,缺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网络。德育教师应当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
德育对象发生了变化。高校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成长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1)从思想现实看,学生关心热点在减少,舆论一致情况较少;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2)从思想价值上看,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择业,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3)从思想行为看,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
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可以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其创造活力,从而使德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因为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主体充分参与,尊重主体的需求,双向互动,德育工作才能做到学生心里去。高校德育教师首先应从传统道德知识的传授、灌输,转移到多向互动,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其次,高校德育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再次,高校德育教师在教育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要把人间之爱、手足之情、意志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感,使学生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
(1)针对德育环境和德育对象的变化,有针对性地确定德育重点内容。①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②重视民族精神的教育。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③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引导高校学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2)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探索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德育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①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继承,但是德育教师更应积极大胆地创新,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教育形式。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应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③积极引导与加强管理的关系。要发挥德育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④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把课堂教育继续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还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创造积极的文化氛围,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具有人格魅力的德育教师首先应有较高的工作热情,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所思所想,学会换位思考,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社会问题分析能力,能够找准知识点与时代热点的衔接点,抓住学生求解的迫切时机,适当地点播和引导,结合专业知识讲学习、讲做人,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把德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再次,应具有性格亲和力和较高的沟通能力,不仅亲切爽朗、平易近人、充满活力,而且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忘年交。最后,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从正面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