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仁海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在计算机条件下设计的一种智能的学习环境,[1]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就应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 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学生泛在学习提供了便利,也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依托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技术优势,以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预、导、讲、拓、练”五步混合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库的应用绩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泛在学习理论,五步教学模式建构符合学生的专业认知。泛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泛在学习可以使学生感知更多的情境信息,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手机App终端技术优势,随时为学生推送行为矫正技术课程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使每个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单,强化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以记录课程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数据,利于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认知特点。利用云平台,系统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想要的各种帮助,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服务。
2.政策取向,五步教学模式建构提供了有力指导。2017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7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7〕23 号)明确指出:“资源库的应用必须在半年以上”,“要开展用户的线上线下学习,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扩大共享范围”等,实际上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基于资源库应用来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残疾儿异常行为问题处理的能力;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优势,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资源库中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典型个案,并逐步加以实践推广。这不仅是贯彻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我校关于打造特殊教育专业特色的具体举措。
3.智慧校园平台建设,五步教学模式建构提供了有效支撑。2013年,学院投资了300万元建立了智慧校园,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2015年,特殊教育专业立项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库内资源达到23 000多条,其中行为矫正技术课程资源数量为1 246条,丰富微视频资源为行为矫正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2009年,《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建成了湖北省级精品课程,其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该模式早已广泛应用于湖北省特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形成了一定的推广经验,为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依据泛在学习的基本原理,结合行为矫正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精心建构了“预、导、讲、拓、练”五步教学模式。即,在预习环节是“自主预习—课程公告,任务推送”;课程导入环节是“导入新课—问题汇总,明确任务”;在课程新授环节是“新课讲授—微课欣赏,分解任务”;在巩固拓展环节是“拓展新知—在线讨论,跟踪任务”;在课后练习环节是“作业练习—线上测试,线下作品,完成任务”。其五个基本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1.自主预习—课程公告,任务推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智慧职教云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推送,如 “请预习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表现”、“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特点”、“上网查询强迫症儿童的强迫动作表现特征”、“下一次课有一个课中检测任务,请提前做好预习”等,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单以邮件的形式下达给每一个学生。同时,针对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学生,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手机App或微信的形式,将要求及时下达给本人,学生在线随时可以接受到教师的推送信息。教师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学习任务的描述,或将别人的学习进度向他们推介,其目的是教师提前控制影响学习成效的潜在变量,也避免了教师因当面推送学习任务而带来学生情绪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导入新课—问题汇总,明确任务。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将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汇总,主要包括微课中的关键概念、案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行为的分析技能、行为方案设计的基本模式等。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也可以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其目的是促使课堂教学变成“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带着问题去听课。从教师的角度说,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带着任务听讲,有助于改进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3.新课讲授—微课欣赏,分解任务。教师依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状态数据,进行分组,5~10人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教师将学生最难懂的知识点序化成一系列的问题,呈现给每个小组;各组组长引导成员分析问题,依据行为矫正技术原理展开讨论,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对于每个小组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精讲,并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在小组展示组内学习的成果的同时,必须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与答辩;教师将小组回答的情况作为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成绩。此阶段要求学生自主与合作,因“课”制宜,其目的是保证教师有时间营造良好的泛在学习环境,可以随时巡查各个小组讨论的状况,并适时做出针对性的讲解和个别辅导,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4.拓展新知—在线讨论,跟踪任务。必要的讨论势必会使“学”与“教”进行转换,提高课堂的学习实效。在巩固拓展新知阶段,教师可以动态更新教学内容,[2]关注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所涉及的最新科研成就与发展前沿,随机将问题发布在“课堂讨论区”,要求每个学生回帖,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智慧职教云平台的“统计菜单”,对学生的发帖进行点评,其目的是对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踪,以观察每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不同的回帖内容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程度,部分回帖由教师进行回复,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回复,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有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综合分析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基础上,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开小差、违规等情况,及时进行制止,[3]全面掌握学生任务学习的影响因素与学习成效之间的作用关系。
5.作业练习—线上测试,线下作品,完成任务。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考核小组成员,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主要包括,一是微课视频学习中的问题集中研讨,每个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问题检测后,方可进入视频的下一部分的观看;二是教师当堂发布在线作业,通过作业统计,查看作业提交的数量;三是教师布置线下作业,要求学生提交视频、图片或文本等,在下一次课前当场批阅,作业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不合格者再次提交作业,直至合格为止。此阶段通过检阅作业,促进教师、学生、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其目的就是通过作业完成的质量,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内化。[4]
两年以来,围绕“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兼顾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程考试的合格率100%,优秀率在79%以上,全面提升了学生行为矫正综合素养。
1.模式应用广泛,内容丰富,得到了同类院校认可。2017年10月,围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辽宁营口职院、咸宁职院、江西豫章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重庆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库合作院校中进行了推广,大家普遍认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检测的即时性”“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体现了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展示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特色”等;2016年6月,此教学模式应用于湖北省培智教师语言治疗培训,培训人数近200人。课程社会学习者注册人数近300人,发帖数量达上万条。该模式重视个性化学习过程体验,[5]从信息素养、知识建构、沟通能力、认知策略、思维方式五个方面训练学习者的认知特性,体现终身学习的特点,模式的实施流程被合作院校等普遍采用。
2.优化线上线下教学程序,凸显了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该教学模式应用了行动研究的理性思维范式,凸显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发布预习公告、发送学习任务单、课下观看微课、随堂检测和讨论,乃至课后的作业提交,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问题的解答者。优化了教学信息的反馈跟踪,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数据有的放矢进行个别辅导,促使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技能,学会了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知行合一。
3.“互联网+”技术应用,体现了教学参与过程的平等性。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导者,逐步向网络管理员的角色转化:一方面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研讨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为所有课程注册用户搭建一个学习互动交流的平台,推送合适的教育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转发教师的信息或承担教师的“部分角色”,如,和教师一起共同批阅作业、及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发布一些与学习问题的见解等。传统的师生的角色意识逐渐淡化,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实现了教学的即时性和跨时空性,还原了教育的本真。
4.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整合了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库利用智慧职教为学习者构建一个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促使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6]课程资源制作质量的大幅提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条件。特校教师、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注册学习本课程,通过“作业练习—线上测试,线下作品”环节,为该课程提交了大量的图片、文本、虚拟和视频资源,使得课程案例进一步丰富,尤其是课程应用对特校教师、青年志愿者和助残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矫正技术方面的专业指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建立多元化的交互方式,学习者的加入也加强了课程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增强了团队与名师之间平等对话,增进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课程建设逐步向精品课程、开放课程转化。
[1]朱静娴.“泛在学习”视阈下成人外贸英语多模态学习研究[J].教学教学论坛,2016(3):195-196.
[2]孙剑萍,耿彪,汤兆平.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6(12):72-73.
[3]付道明.泛在学习策略的设计[J].软件导刊,2015(1):8-9.
[4]黄光芳,吴洪艳.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50-52.
[5]杨玉宝,吴利红.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6(7):30-32.
[6]倪曼蒂.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研究[J].科技广场,2016(3):97-99.